[教例简述] 两节课时,安排四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用2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熟读课文。 要求:①读好阅读提示,②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体会文中的时代和社会环境,③理清人物,④体会动词的使用,⑤思考《思考与练习》(三):给小说的四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然后试给小说的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画一个示意图,⑥独立阅读,扫读、略读与精读相结合,读与圈点勾画相结合。 第二板块,用20分钟时间清理两条线索,并将人物分类。 第一步,同学们给课文四部分命小标题,画课文线索示意图。 第二步,交流,讨论,教师修正,并简评几种拟得好的标题、画得好的简图。 第三步,小说人物分类。小说中共出现了三类人物:一是革命者,如夏瑜,二是反动派的爪牙,如康大叔、阿义、夏二爷;三是未觉悟的群众,如华家、夏母、茶客、看杀头的人。 第三板块,教师作示范性分析,重点讲析小说的第二部分,时间15分钟,解决如下问题: ①不论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它所反映的现实,所表现的主题来看,此段是小说的重点部分。②康大叔谈论夏瑜,表现了夏瑜的什么品质?③群众对夏瑜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④茶馆——浓缩了的社会,小说的精心设置的场景。 第四板块:照应第二板块教学内容,以人物分析为主,学生选题作文,每人写三四百字的分析短文,时间30分钟左右,另留几分钟交流、评析。 教师出示如下题目: ① 白描手法与华老栓 ② 康大叔与感叹号 ③ 两个母亲的悲哀 ④ 《药》中的“眼光” ⑤ 试析茶馆中的“无名氏”坐客 ⑥ 橄榄——一个精彩的小道具 ⑦ 侧面描写·暗线·夏瑜 ⑧ 谈上坟时夏四奶奶的情感变化 ⑨ 两种“寂寞”的“死” (小栓、夏瑜之死) (10)“药”在《药》中的作用 [评析] 此教例就像一篇小说。 它是教者用“杂取种种人”的方法“合成”的。 熟悉《药》的教研文章或是注意积累资料的教师,细心咀嚼一下,便可以发现教例中有下列文章的痕迹: 《语文学习》1986年第7期庞天仪的文章,《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7期郑适的文章,《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第11期何斐的文章,《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金志斌的文章,《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第1期曹文趣的教学简例…… 仅仅是有“痕迹”而已,教者在设计教学时从已有的资料中优选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综合在苦心经营的教案中,使它们成为别具风格的浑然的一体。 即使从“细节”来看也是如此。可以说,第四板块中的10个文题绝对超过至目前为止《药》教案中的文题水平。它们不仅小巧精致角度恰切,而且都能“带领”学生从整体上领会课文,教师若没有广泛的涉猎、提炼过程及精心的设计安排,是达不到如此程度的。 所以说: 学习、模仿、修正、充实先行者的教学经验,是一种境界;用优选的眼光,用做小说的创作手法、博采众家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拥有,是又一种境界。倘若能进入第二种境界,则不仅会研究教材,且教艺也是相当成熟的了。至于本教例的特点,则留给同行品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