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今天是:
关于余映潮上《夏天也是好天气》的争鸣
作者:镇西茶馆    文章来源:镇西茶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2
 
         余映潮老师是近年来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和其他著名特级教师不同,他的身份是语文教研员――在我有限的视野里,教研员中的著名特级教师好像只有他一位;同时,和其他一般的语文教研员不同,他始终坚持在上课,以自己的课堂教学来带动他周围的语文教师,我因此把他称作“讲台上的教研员”――以区别其他“办公室里的教研员”。余老师正是以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课做示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我由衷地敬佩余映潮老师,并以自己是他的真诚朋友而自豪! 但围绕余老师课堂教学的争论也一直不断――有人赞赏他的课上得很精彩而精致,教学设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他的课“匠气太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坦率地说,我很欣赏余老师的课,这决不是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和老师,而是因为我认为他的课体现了他的教学个性。同一篇课文,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上法,所谓“百花齐放”才得以呈现。 不过,我还是把关于他课堂教学的争论带到“茶馆”来,希望这些争论也能在读者心湖中激起思考的涟漪……

 

                           茶馆掌柜       李镇西

 

【实录】

 

    余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生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余老师问:“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生齐答:“‘好’字。”他要求同学们一起试读一遍课题。又问:“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生齐答:“‘也’字。”他要求学生再读一次课题。接着,他让学生将上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重读一次课题(学生将“也”字拖长,“好”字加重齐读课题)。 读完课题后,余老师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特别强调咬准字音,如:粘、闷、兀自、发酵、裹挟、熟稔、自省。生大声读完课文,余老师板书:朗读  说“理解”的话。接着提出要求:“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并以“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示例。生按照句式要求发言:“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女孩子可以穿花裙子。”“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男孩子可以跳入水池去游泳。”“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绝望中超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踊跃发言,每说一句“好在……”教师均作一次点评。接着,余老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学生继续发言:“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吃西瓜。”“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买冰棍吃。”“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去游泳。”“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家吹空调。”……师总结:“好多好多的好处,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你们看,通过说‘理解’的话,咱们把课文读懂了。”     完成第一个教学板块后,余老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读你自已喜欢的内容,然后告诉老师你记住了什么,你获得了什么。这一步骤叫选读。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然后说一句‘积累’的话。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师板书:选读  说“积累”的话。学生选读时,他强调要边读边说,口中念念有词。看到有的学生读了一会停下来,便提醒: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地记背。接着,余老师要学生说“积累”的话,把记住了哪些词、哪些句子向大家汇报一下。学生各言所得:“我喜欢‘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我喜欢课文最后一段:‘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因为它写出了四季的不同。”“我喜欢这样一句话:‘整个黄梅季节,都是潮叽叽粘乎乎。暗沉沉的天空,泛出热烘烘的黄光,晃得人头晕目眩。’‘头晕目眩’用得很好。”余老师一边听一边点评。然后,他给学生提出建议:“大家注意这几个词,在书上圈出来:领略、逡巡、沧桑、熟稔、真谛。请同学们先读几遍。”他特别强调“稔”字容易读错写错,要求学生举起手来一起写“稔”,记住其偏旁。 余老师的第三个教学板块是“寻读”。他首先强调:“下一步的学习更艰苦,更有趣味,而且更能表现我们语文学习的水平。那就是‘寻读’。寻什么?寻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字词,说一说‘发现’的话。比如刚才同学们说的那句‘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句中就有几个字用得好,如‘闷’、‘舒’。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师板书:寻读  说“发现”的话。他让前后两个座位的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开始发言。一个学生认为:“有一天,‘嘟’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迸穿了乌云。这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师点评:“‘迸穿’用得好,多有力量。”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这里有很多词连用在一起,显得很紧密。”师点评:“排比的美。”接下来,同学们争相发言:“‘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用得好,写出了被热气包裹的不舒服的感觉。”“我觉得‘扬起双眉’的‘扬’用得好,它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说话的表情。”“‘风花雪月’、‘世事沧桑’用得好,使文章的词汇显得很丰富。”“‘会发现一篇美文蓦然亮在你的眼底’中的‘蓦然’用得好,表达出了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余老师对学生的发现予以充分的肯定,并不时加以补充和深化。 余老师接着转入最后一个板块:“下面继续进行创造性学习。我们先把写夏天也是好天气的几点好处读一下,这一次读,要读出表情来。从‘这样的时刻,是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起,读到小女孩、小男孩时,都要有表情,好不好?”生齐读“这样的时刻”以下五段。学生读完后,余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再来读最漂亮的两段,写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女孩子读女孩子的,男孩子读男孩子的,重音要读出来。”他范读了写女孩子的那一段后,让女生和男生分读这两段。他对男生的朗读作了较高的评价:“男同学读得确实像男孩子,‘扑通’两字读得特别好,我觉得还可以夸张一点。”接着他要求男女生一起来演读一遍,并对演读作了解释:“演读就是要有表情地读,声音也应该传达出感情。”男女生分别齐读这两段。读完后,余老师问:“刚才大家读的这两段语言有什么特点?”生答:“反复。”教师进一步点明:“反复出现‘这样的时刻’,组成段首排比。”他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时刻”来说一句创造性的话。一定要是自己想出来的。话题是“当新年来到的时候”,每人以“这样的时刻……”领起。教师板书:演读  说“创造”的话。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导。看到大多数学生已完成,余老师走上讲台:“下面我请这一组的同学来说。一个接一个,大声地朗读,这样连起来就是一篇小小的美美的短文。”他先开了个头:“新年来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学生接二连三地演读:“这样的时刻,随时可以听见爆竹声。”“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是欢歌笑语。”“这样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来庆祝这美好的日子。”有一个学生大声读道:“这样的时刻,就会很热闹!”余老师笑道:“哟,把我吓一跳。你们都说得很好,但是老师要批评你们,你们说的都是大话。应该描写一下。那灯光呀,烟火呀,笑脸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呀……咱们留着下次说,好不好?这一节课我们用的是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说读,边说边读,边读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发现’的话,充分表现了同学们语文学习的能力。说‘创造’的话,也表现了同学们的调皮劲,老师很高兴。谢谢同学们!” 掌声响起,这节课到此结束。

 

【评点】

 

翟小东:听余老师的课,确实是一种艺术享受。不但教学语言优美,而且结构严密紧凑。这种“板块式”的教学思路具有简捷灵活实用的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余老师上课伊始便显示出厚实的功底,他对标题重音的处理可谓别具匠心,将读和思结合得十分紧密。整节课贯穿着一个“读”字,而且对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积累了知识,训练了思维,收获甚丰。和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架空分析相比,高下立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冯瑞林:我倒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节课学生虽读得很多,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就这篇课文而言,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非常丰富,这种成人的情感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得到,决不是通过“好在哪里”就能表述清楚的。如有个学生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绝望中超脱。”但他对“在绝望中超脱”的意思是否理解?仅仅说出“好在可以在绝望中超脱”就算读懂了吗?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这样的时刻,因为远离世俗,你会感受到一些匆匆忙忙、实实在在中难以领略的滋味,听来全不着边际”等,就连教师也要经过仔细咀嚼方可领悟(有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实说,这样的文章根本不适宜选用为初中教材。然而对这样一篇难度很大的文章,余老师并未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认真钻研,这不能不不说是一个遗憾。 刘悦:我认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学生能大致疏通文意,整体把握全文的脉络就可以了。余老师按照理解——积累——发现——创造这一步骤设计的四个板块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做到了由浅入深。其核心是读。而诵读恰恰是我们很多教师未予重视的,这无疑是一种返朴归真。其实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如学生对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好,都有自己的见解,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彭昌宇:这堂课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展开活动。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应根据学情的变化对课前的构想适时加以调整。但余老师在课堂上却始终把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在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和框架之内,甚至连表达的句式都要高度地统一。这样的读书太机械,太死板,很难产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田冰:我对此有些异议。统一句式让学生说话不等同于让学生说同样的话。这个精心设计的话题是教师递给学生的一个抓手,也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发散的良好开场。试想,在“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这个句子之后有多少内容可以填充,有多少闪光之处会被发现,有多少怯于发言的学生可以放胆说话?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引领作用。我觉得余老师这种做法正好体现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策导功能。那就是深入挖掘课文,精心设计、提炼话题,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在《夏天也是好天气》这篇课文中,“好”是课文的文眼,让学生说说夏天是好天气好在什么地方,并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说话”,这是一个牵一“字”而动全“文”的教学智慧,它既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文本,使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又启发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发现,充分利用了学习资源,可谓一石二鸟。

 

翟小东:是的。这个句式在这节课确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了。尤其是余老师设计的形式新颖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过分地强调自主,势必使课堂成为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其他人成为旁观者。 彭昌宇: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确实很有特色,有些环节可谓别具匠心(如翟老师提到的这节课的开头)。但匠心太浓变为匠气。所谓“说‘理解’的话”、“说‘积累’的话”、“说‘发现’的话”、“说‘创造’的话”乃刻意求工而作的排列,使人感到很生硬。“话”怎能去“发现”?又怎能去“创造”?我觉得余老师似乎太过于追求形式了。 田冰:余老师“板块式”教学的课堂中,这样以诗意的排比的方式陈述教学环节的做法很普遍,这些句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看起来美不胜收,这也是他的课的一个鲜明特色。在这种方式进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确会给人以一种雕琢的印象,但我个人认为它恰恰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功底和审美追求。这样诗意的归纳,提升了教学目标,明示了诵读、品析和积累等一系列重要的学习方法,简明概括,深入浅出,完全切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从直观上来说,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至于对美句的追求,我认为,如果能够创造一种美的教学,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启善的目的,使其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并具备观赏愉悦性,这难道不值我们教师去追求吗?

冯瑞林:在这堂课里,余老师为了拼凑“板块”而生造了一些词语,如“寻读”、“演读”,据说还有“理读”、“说读”、“背读”、“写读”、“联读”……可谓五花八门。这种组合方式从语法结构看,大都不能成立。就拿这节课来说,明明是有表情地读,却偏要安上“演读”的名字。而余老师在最后总结时,又把整节课归于“说读”,这实在让人难以捉摸。 文鼎: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那么如何将课文读好,读到位,读出收获,读出精彩,往往被教师们忽略,以至于在很多课堂上,读,往往流于念读的层面。我认为,余老师将“读”分门别类,并给其定名,且每种读从字面上就能明白该类“读”的要义,其中既有方法,又有过程,还有目的,可以说直指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三维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余老师这样给“读”定位,恰恰给我们廓清了概念,使长期以来在大家心目中整齐化一的“读”的概念有了百花齐放的姿容,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可谓对语文教学的一大贡献。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