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时文赏析 >> 正文 | 今天是: |
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28 | |
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____诗歌<登高>欣赏 224500江苏滨海县第三中学陆可爱)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①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寓居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于九月九日重阳登高时作此诗。 ②猿啸哀:猿的叫声很哀伤。长江峡谷多猿。 渚:水中小洲。 ③落木:落叶。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④百年:犹言一生。 ⑤艰难:指时局艰难。 苦恨:极恨。 繁霜鬓:两鬓白发越来越多。 潦倒:因病衰颓。 新停:刚戒酒。 [赏析] 这是杜甫最著名的一首七律。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安吏之乱使人民生活困苦,作者也衣食艰难。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对年华老去、事业无成的愤概和悲愤。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明代胡应鳞《诗薮·内编》)。诗风沉郁顿挫,意象错综多变;而格调悲壮,语言凝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首联“每句各包三景”(仇兆鳌《杜诗详注》),由高到低细致地刻画秋色、秋声;颔联则采用泼墨般的手法,以如椽之笔,在天地之间纵情挥洒,仰观落叶而冠以“无边”,俯视江涛而加之“不尽”,绘出了辽阔雄浑而又无比苍凉的秋江景色,以烘托出忧国伤时的深沉悲秋之情。颈联从“万里”之外、“百年”之间落笔,以极其博大的时空背景,抒写出诗人在动荡的年代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身世之感;尾联采用曲折顿挫的手法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全诗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 从艺术表现角度看,本诗的独到之处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即胡应鳞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如首联以对仗领起,不仅自然,工整,还用了一句中自相对偶的当句对法(如以“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又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是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富有音乐美。二用词精巧,形象生动。用“急”、“高”、“哀”、“清”、“白”、“回”形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传神准确。三是情景交融,情深意切。前四句是以实字写景,景中带情,是所谓“诗之媒”;后四句从叙述中抒情,情不自禁,是所谓“诗之胚”。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悲秋”这个中心。首联写山景,颔联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渚清沙白),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渚洲)。颈联写悲苦,尾联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造成“停杯”,内容相连,笔势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全诗悲慨愤惋之情,溢于言表,动人心弦。 [训练]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3对这两首诗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与“花近高楼伤客心”中的“客”都指杜甫自己。 B.《登高》中“风急”二字一开头就以猎猎大风,把读者带入了苍凉肃杀的秋景。 C.《登楼》中“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万方多难之际,诗人愁思满腹,登上高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 D.《登高》中的首联、颔联写的全都是登楼后看到的春景。 4.对于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高》的颈联和尾联由登高描写所见,转入触景抒情,抒发了流落异乡、抱病登台、穷困潦倒的悲伤、凄凉的情怀。 B.《登楼》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对于吐蕃侵犯唐王朝甚为忧虑,诗中流露出伤时又自伤的情绪。 C.《登高》八句四联皆对仗,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尽善尽工”的艺术风格;《登楼》首句“伤”字,为全诗点染了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悬念。 D.《登高》和《登楼》二诗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情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5围绕诗题“登高”,简要分析前两联与后两联之间的内在联系。 6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那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至少写出5项) [答案]1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2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3.D 4.D5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6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
|
文章录入:陆可爱 责任编辑:陆可爱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