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一册读本 >> 正文 | 今天是: |
51.晏子故事两则 | |
作者:《晏子春秋》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 | |
晏子使楚①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②,今方来③,吾欲辱之④,何以也⑤?”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⑥。王曰,何为者也⑦?对曰⑧,齐人也。王曰,何坐⑨?曰,坐盗⑩。”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⑾,酒酣⑿,吏二缚一人诣王⒀。王曰:“缚者曷为者也⒁?”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⒂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⒃?”晏子避席⒄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⒅,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⒆。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⒇。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1?”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22,寡人反取病焉23。” 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这两则故事的题目都是编者加的。《晏子春秋》是春秋时期齐相晏婴言行轶事的汇编。书中有许多结构完整、描写生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贤良正直的忠臣形象。全书共八卷。 ②〔齐之习辞者也〕齐国的很会说话的人。习,熟练。辞,言词。 ③〔今方来〕现在正要来。 ④〔辱之〕羞辱他。 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 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为,于、在。 ⑦〔王曰,何为者也〕您就问,“干什么的?” ⑧〔对曰〕我回答说。 ⑨〔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的意思。 ⑩〔坐盗〕犯了偷窃的罪。盗,偷窃。 ⑾〔赐晏子酒〕请晏子喝酒。赐,赏赐,古代君主拿东西给别人叫“赐”。 ⑿〔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⒀〔吏二缚一人诣(yì)王〕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诣,到……去。 ⒁〔缚者曷(hé)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曷,同“何”。 ⒂〔视〕看着。 ⒃〔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固,本来。善盗,擅长偷窃。 ⒄〔避席〕离开座位。这是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席,坐具。古时候把席子铺在地上,人坐在席上,所以座位叫“席”。 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zhǐ)〕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枳,也叫“枸橘”,果实酸苦。 ⒆〔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徒,只是。其,它的。 ⒇〔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21〔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难道楚国的水土使他擅长偷东西吗?得无,莫非、难道。 22〔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圣人,这里指晏子。熙,同“嬉”,开玩笑。 23〔寡人反取病焉〕我反而自找倒霉了。寡人,楚王自称。古时候诸侯自称“寡人”,表示谦虚。取病,自找倒霉。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啦”。 晏子辞①千金 晏子方食②,景公使使者至③,分食食之④,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⑤,言之公⑥。公曰:“嘻⑦!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⑧!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⑨。”使吏致⑩千金与市租⑾,请以奉宾客⑿。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⒀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⒁君之赐,泽覆三族⒂,延及交游⒃,以振⒄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⒅,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⒆,是臣代君君民也⒇,忠臣不为21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22也,仁人不为也;进23取于君,退得罪于士24,身死而财迁于它人25 ,是为宰藏26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27,一豆之食28,足于中,免矣29。”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30,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31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32?故再拜而不敢受命33 。” 注释: ①〔辞〕辞却,不受。 ②〔方食〕正在吃饭。 ③〔景公使使者至〕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杵臼,前547—前490在位。使使者,派使臣。 ④〔分食食(sì)之〕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者吃。 ⑤〔反〕同“返”。 ⑥〔言之公〕言之于公。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齐景公。 ⑦〔嘻(xī)〕叹词,表示惊叹。 ⑧〔若是其贫也〕其贫若是乎!他穷得像这样。 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错误。 ⑩〔致〕送。 ⑾〔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 ⑿〔请以奉宾客〕请求让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奉,供养。 ⒀〔再拜〕拜两次。表示十分恭敬。 ⒁〔以〕由于。 ⒂〔泽覆三族〕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 ⒃〔延及交游〕延伸到朋友。交游,朋友。 ⒄〔振〕同“赈”,救济。 ⒅〔婴闻之〕我听说这样(引古语常常这样说)。 ⒆〔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给百姓。夫,助词,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⒇〔是臣代君君民也〕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君民,为人民之君,统治人民。 21〔不为〕不这样做。 22〔筐箧之藏〕用筐箧收藏财物,指敛财。筐和箧都是竹器。 23〔进〕向上。指在朝中。下文“退”指在朝外。 24〔得罪于士〕意思是,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 25〔财迁于它人〕财物转为别人所有。 26〔为(wèi)宰藏〕为家臣蓄积财物。 27〔十总之布〕一种质地较粗的布。总,丝八十根。 28〔一豆之食〕一样食物。豆,古代一种食器。 29〔足于中,免矣〕意思是内心满足就可以免于忧患。 30〔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书社,书写社的人名。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各立社。 31〔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32〔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意,推测。 33〔受命〕接受君命。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继管仲之后的大政治家。他生活俭朴,忧国爱民,敢于主持正义,又善于辞令,在外交活动中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尊严,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大。这篇课文所选晏子的两则故事,分别表现了晏子的才能和美德。《晏子使楚》记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击败楚王,保持了国家尊严,表现了他在外交上的机智。《晏子辞千金》写晏子不受齐景公千金之赐,生活俭朴,并从与管仲的对比中,突出了晏子的高尚品德。 读后思考一下,在《晏子使楚》中,楚人是怎样“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使他“反取病焉”的?在《晏子辞千金》中,晏子从哪些方面陈述了他辞千金的理由?附: 浅易文言文界说 柳士镇 浅易文言文是长期以来流行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常用术语,顾名思义,它是指文言文中的浅易者。但是,什么样的文言文才算是浅易文言文,判断文言文是否浅易又应当根据哪些标准,对这些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深入、具体的认识。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 首先,浅易文言文应当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类著作中所采用的古白话。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古白话。所谓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韩愈、柳宗元之类文人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种语言形式是我国古代典籍文献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它不仅显然不同于现代汉语,即使与秦汉以后的历代口语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所谓古白话,是指魏晋南北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这种语言形式主要用于民间文学与笔记语录等部分作品之中,虽然由于我们目前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于其间的部分词语理解得还不很透彻,但从总体面貌上看,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小,读来较易理解,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文言与古白话两个系统无论在词汇、语法还是在整体风格等方面都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前者距离现代汉语远而后者距离现代汉语近。浅易文言文应当是前者之中的浅易者,而不属于后者的范畴。 其次说到浅易文言文中“浅易”的标准问题。应当说,“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与“艰深”相比较而言的。“浅易”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对于文言文素养较深的人来说,中等以上难度的文言文也可以算作“浅易”;相反,对于文言文素养较浅的人来说,即使中等以下难度的文言文也算不得“浅易”。具体到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中要求文章“浅易”的含义,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用这样的一些标准进行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较少。此外,名物、职官、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极少运用,因为这类术语含义复杂,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有些甚至过于艰深。例如《汉书·霍光金日传》的文字本身并不深奥,但名物、职官、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很多,就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再如《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的语言也较平实,但其中有些段落涉及不少典章制度,这些部分也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如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主谓倒置等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等。这些语法现象同现代汉语相比并没有太大太多的差别,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就能用不多的规律概括并进而掌握它们。此外,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而典型的用法为主,冷僻罕见者一般不会出现。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专讲古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内容艰深;《庄子·逍遥游》阐发老庄哲理,也过于难懂。这些都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知识或背景情况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无须在阅读之前首先了解过于复杂的背景材料或逐个理解出现的许多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凡是内容超越这一范围的作品,例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意在批判当时社会与封建礼法,背景情况复杂,王勃的《滕王阁序》着意铺排渲染,几乎一句一个典故。这些也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秦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的作品,前者是文言文的源头,后者则大体承袭了前者的整体风格。两者均不崇尚形式上的整齐,不堆砌难于理解的词藻,也不强求音节上的谐和。这类文章认真读下数十篇之后,会产生一种整体的感性认识,再往深广方面拓展阅读也就比较容易了。 根据以上五条标准来判断一部或一篇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 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是这种判断并不以作品的时代先后为主要标志, 而应当以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与反映的内容作为根据。 例如《史记》产生在《汉书》之前, 但由于司马迁较为注意用当时的口语行文, 两相比较, 《史记》反而比《汉书》显得浅易; 晚清章太炎的《秦政记》 《秦献记》论述秦代政治, 鼓吹资产阶级革命, 但因为用语古奥, 甚至比《史记》 《汉书》还要难懂。 把判断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误认为可以用时代先后作为标准, 或许是受浅易文言文又可称为浅近文言文中“浅近”一词的影响, 其实“浅近”中的“近”字并不是指时代的远近, 这里的“近”字与“浅”字同义, 均表示浅显, “浅近”即“浅易”, 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我们主张选用“浅易”一词, 除去它近来较为习见之外, 也含有防止误解的意思。 二是判断一部或一篇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要从整体面貌上进行判别。我们较难看到整部作品或通篇文章均属浅易文言文却没有任何艰深成分的现象,而最常见到的则是浅易之中夹有艰深,整体较为浅易而局部较为艰深的情况。例如各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选文,包括某些传世名篇,常夹杂有一些名物、职官、典章制度以及少数冷僻的实词词义与虚词用法,甚至罕见的语法结构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等较难理解的内容,但由于只占极小部分,因而通篇的面貌还是较易认识的,这类作品仍然应当属于浅易文言文的范畴。 注释: 选自柳士镇《语文丛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本书时,作者作了修订。
|
|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