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三册读本 >> 正文 今天是:
65 《诗经》导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3
 

 

    背景搜索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在口头上流传的。只有在文字产生以后,这些最初的诗歌才被记录下来,广为流传。《诗经》就是这样一部搜集整理而成的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它们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但绝大多数已经湮灭无闻了。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在这样广阔的地域中,产生了这么多的诗篇,是谁、又是怎么把它们搜集、编订成一本诗集的呢?

    这一点古籍里没有确切记载。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民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另外,还有周代公卿列士“献诗”之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一定参与了这项工作,因为古代交通不便、言语不通,没有政府的参与,这样一个工程的完成是很难想像的。

    至于编订工作,历来传颂着孔子“删诗”的故事。但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和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某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现在一般认为是周王室的乐官做的编订工作。经过他们淘汰和修改,现存的《诗经》表现出一种相对整齐的体例,比如基本上都是四言体,押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

    那么,编集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有什么用呢?总不会是为文学的发展作贡献吧?实际上,《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备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诗经》成书以后,广为流传。虽然后来遭了秦火,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在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内容提要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部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大多是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写作的、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小雅的一部分除外)。“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从内容上讲,《诗经》中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婚姻爱情诗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主要集中在“国风”中,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这些诗歌,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苦,或赞美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描写恋人的微妙心理,或反映婚嫁的场面,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比如:

    《周南·关雎》写了一个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他似乎是一见钟情,马上展开了爱情攻势,但“求而不得”,饱受了爱情的折磨。最终他成功了,又是弹琴鼓瑟,又是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曹风·侯人》中,情窦初开的女孩子爱上了年轻的武官,这个男子却不解风情,惹得女孩子又急又气。《邶风·静女》则描写男女的幽会,女孩子调皮可爱,故意藏起来不见这位苦苦等待的男子,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而获得女子的馈赠之后,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表现出恋爱中的男女“爱屋及乌”的共同心理倾向。《郑风·出其东门》中,那位男子说:“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意思是,尽管在东门之外,有众多的美女,我却并不动心,因为我的心里只有那个素衣女子。这表现了对于爱情的执著专一。

    当然,不是所有的男女都能获得情人的青睐,有的诗歌则咏唱着求而不得的爱情,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无奈,《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哀叹,以及《郑风·狡童》“唯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的失恋痛苦,都充满了迷惘和感伤的情调。还有些两情相悦的伴侣,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外界的干涉。但在这种挫折中,更显示出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忠诚和追求婚姻自由的勇气:《鄘风·柏舟》里那个女子在爱情遭到父母干涉时,发出了坚定的誓辞:“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甜蜜的爱情之后,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诗经》中还有许多描写婚姻生活的诗歌。比如《齐风·著》《郑风·有女同车》写了新郎迎娶新娘的情景;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了这对夫妻相敬如宾,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当然也有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有的家庭是因为丈夫出去打仗了,妻子独守空闺,无心梳洗打扮,竟然“首如飞蓬”(《卫风·伯兮》),也有的家庭是丈夫因为有了新欢而抛弃了旧爱,《卫风·氓》和《邶风·谷风》这两首著名的弃妇诗,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

    其二、战争诗

    有的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另外,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战争诗。《诗经》中这类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如《常武》赞美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战役,突出了军队阵容之整齐、气势之盛大以及宣王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学者认为《诗经》战争诗“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

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战争会对周人的农业生产造成损害,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动荡,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比如《豳风·东山》就反映了一个出征三年的士兵的厌战情绪。他的军旅生活相当艰苦,终于脱下戎装,回家了,他却“近家情更切”,因为他不知道面对他的是什么:也许是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也许竟是“松柏冢累累”“遍地生荆杞”的苍凉庭院。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类诗歌还有很多,比如《唐风·鸨羽》《王风·君子于役》《小雅·采薇》《小雅·杕杜》《小雅·何草不黄》《豳风·破斧》《邶风·击鼓》等,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汉乐府民歌中的《十五从军征》,其构思可能曾受到《豳风·东山》的启发。

    其三、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有些作者对社会的不公正提出了指责,如《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悦之。”有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艰危时事的极端忧虑,如《小雅·十月之交》,诗人描述了一幅大动荡、大祸难即将发生的景象,对统治者提出严重警告。还有的诗直面统治阶层的荒淫和腐朽,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如《大雅·抑》“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指出统治者百事俱废,荒于淫乐,全然不想继承祖先的功业,与举止中充满沉痛之感。《国风》中也有一些怨刺诗,这些诗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人民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如《魏风·伐檀》,诗人从社会公正的原则出发,认为“君子”居其位当谋其事,“无功而食禄”就成了无耻的“素餐”──白吃饭。《鄘风·相鼠》讽刺了统治者破坏礼仪的行为,指责他们比老鼠都不如。《魏风·硕鼠》更是把统治者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老鼠,感到忍受不了这帮家伙的残酷压榨,想要逃到一块“乐土”中去。

    其四、农事诗

    周人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农业生产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经》中保留了很多反映农业生产的诗歌。有的是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灵的乐歌,比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还有的直接反映了生产生活的场面。如《豳风·七月》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状况。《周南·芣苡》则叙述了妇女采集车前子的情况,她们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燕飨诗,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还有一些史诗性的叙事诗,叙述了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赞颂了先公先王的德业,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

    精采片断

    桃夭(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燕燕(邶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谷风(邶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止。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柏舟(鄘风)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硕人(卫风)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鳣鲔发发。葭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

    氓(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东山(豳风)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

勿士行枚。蜎蜎者蠋, 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

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亦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

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

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阅读指导

    《诗经》中的诗最初都是乐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搜集整理成书以后,就按照各自音乐上的特色为“风”、“雅”、“颂”三部分。《雅》《颂》里除了很少的一部分怨刺诗之外,主要是上层贵族的作品,或者是祭祀时的乐歌,离我们的生活相对较远,用词也比较生僻、繁难,中学生阅读可能有一些难度。倒是《国风》中的一些诗歌,清新质朴、内容广阔、感情真淳、富有生活气息,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些描写甜美爱情的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定能拨动少男少女的心弦。

    《诗经》向来有“六艺”之说,“风、雅、颂”我们已经说过,另外的就是“赋、比、兴”。这是《诗经》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法的总结。所谓“赋”,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如《豳风·七月》就按照时间顺序铺陈叙述了一个周朝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所谓“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比喻。这在《诗经》中很常见,比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就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而《魏风·硕鼠》则整首诗以比喻手法表达感情。“兴”的运用则比较复杂,朱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解释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兴”。有的兴句,可能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联系,或者由于时代的隔膜,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其中的联系。但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非常隐微的联系,或者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者隐喻诗作主题,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清晨的郊野“邂逅相遇”,“野有蔓草,零露溥兮”一句起兴,点明的似乎就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能就是作者引发情思的眼前景物。而《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则是诗人怀念的那种自由安定生活的象征。了解这些表现手法,对于理解诗歌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这些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曲解并得到了强化,一些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或道德问题的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进行“美”(赞颂)“刺”(批评)的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虽然我们并不会直接阅读《毛诗序》,接触更多的是现代人的注解本,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注本并没有还原作品本来的面目,因此,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剔除这些影响。提供几种比较权威的版本供大家参考阅读:程俊英《诗经译注》、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