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五册读本 >> 正文 今天是:
78 许行
作者:孟子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0
 

 

许行属于农家学派。农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这一学派主张世上男女都要亲自参加劳动,这样就可以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农家要求人人劳动的主张,体现了当时劳动者反对剥削的朴素愿望,但也存在绝对平均主义的缺陷。孟子反对许行、陈相的农家主张,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本文雄辩有气势,逻辑性强,有说服力。抓住农家学说的基本观点,利用其理论的薄弱环节,由小及大,由彼及此,由表及里,步步紧逼,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孟子联系生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说明对方论点行不通,提出正面论点。然后列举圣贤业绩,从正面阐述国君贤否,不在亲耕,指出陈相兄弟改宗农家的错误,最后以劳动价值不同,说明物价不同的合理性,批判了对方的绝对平均主义。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开始并不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从许行的日常生活问起,用意是什么?

2本文中最能表现孟子观点的是哪几句话?

3孟子为什么高度称赞陈相的老师陈良的学识人品?

有为神农1之言2者许行,自楚之滕3,踵4门而告文公5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而为氓6。”文公与之处7。其徒数十人,皆衣褐8,捆屦织席以为食9

陈良10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11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12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13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14,饔飧而治15;今也滕有仓廪16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17也,恶18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19乎?”曰:“冠。”曰:“奚20冠?”曰:“冠素21。”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22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23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24;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25?何为纷纷然26与百工27交易28?何许子之不惮烦29?”

1〔神农〕传说中的远古帝皇、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2〔言〕学说。

3〔自楚之滕〕从楚国到了滕国。滕,古国名,在今山东滕县。

4〔踵〕至,走到。

5〔文公〕即滕国国君滕文公,名宏。

6〔愿受一廛而为氓〕愿接受一个住所做您的老百姓。一廛,一夫所居的住所。氓,民。

7〔处〕田宅。

8〔衣褐(hè)〕穿着粗麻衣。衣,穿,动词。褐,本指细兽毛或粗麻织成的短衣,此泛指穷苦百姓穿的衣服。

9〔捆屦织席以为食〕靠打草鞋,织席子维持生活。捆,编织。屦,草鞋。

10〔陈良〕楚国的儒学者。

11〔负耒(lěi)耜(sì)〕背着农具。耒耜,古代一种农具。

12〔道〕动词,称引之意。

13〔道〕名词,治理国家的道理。

14〔并耕而食〕一起种地获取口粮。

15〔饔(yōng)飧(sūn)而治〕自己做饭并兼理国事。饔飧,熟食,早餐叫饔,晚餐叫飧。

16〔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

17〔厉民以自养〕损害百姓来奉养自己。厉,害。

18〔恶(wū)〕疑问代词,何,哪。

19〔冠〕戴帽子,动词。

20〔奚〕疑问代词,何。

21〔素〕未染色的生丝绢。

22〔害〕妨碍。

23〔以釜甑爨(cuàn)以铁耕〕用锅甑做饭,用铁器耕地。釜,金属制的锅。甑,陶制炊具。爨,灶,此指煮饭。铁,铁制农具。

24〔陶冶〕制陶器、铁器的人。

25〔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许子为什么不自己制作陶器铁器,不管用什么都从自己屋里拿出来呢?舍,同“啥”,什么。诸,于。宫中,屋子里。

26〔纷纷然〕忙碌的样子。

27〔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

28〔交易〕交换。

29〔不惮烦〕不怕麻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2之事,有小人3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4,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5也。故曰:或劳心6,或劳力7。劳心者治人8,劳力者治于人9;治于人者食10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11也。

“当尧12之时,天下犹未平13。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14,禽兽人15。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16。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17。舜使益掌火18,益烈19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20,瀹21济、漯22,而注诸海;决汝、汉23,排淮、泗24,而注之江25;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26。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27教民稼穑28,树艺29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30道也,饱食暖衣,逸31居而无教32,则近于禽兽。圣人有33忧之,使契34为司徒35,教以人伦36:父子有亲37,君臣有义38,夫妇有别39,长幼有叙40,朋友有信41。放勋曰42:‘劳之来之43,匡之直之44,辅之翼之45,使自得之46,又从而振德之47。’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48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49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2〔大人〕有地位的统治阶级。

3〔小人〕农、工、商等被统治阶级。

4〔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况且一个人所需要的东西是各行各业工匠供给的。一说,一个人要普遍地做各行各业的工作。

5〔路〕动词,有奔走于道路,不得休息之意。

6〔或劳心〕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

7〔或劳力〕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

8〔治人〕统治别人。

9〔治于人〕被别人统治。

10〔食(sì)〕给……吃,供养,动词。

11〔通义〕普遍的道理。

12〔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

13〔平〕治平。

14〔登〕成熟。

15〔(bī)人〕危害人。同“逼”。

16〔中国〕中原地区。

17〔举舜而敷治焉〕选拔了舜帮助自己分治天下。舜,传说中继尧以后的帝王。敷治,分治。

18〔益掌火〕益,舜的臣子。掌火,管理火,古代有掌火之官。

19〔烈〕燃起烈火。

20〔禹疏九河〕大禹疏通了黄河下游的九条河流。

21〔瀹(yuè)〕疏导。

22〔济、漯〕二水名。济水出自今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漯水出自今山东朝城县境。

23〔决汝、汉〕开凿汝水、汉水。汝水在今河南省,汉水发源于今陕西宁强县,在湖北注入长江。

24〔排淮、泗〕排泄淮水、泗水。淮水即淮河,发源于河南,经安徽入江苏。泗水发源于山东,在江苏注入淮河。

25〔注之江〕流向长江。

26〔中国可得而食〕(洪水平息后)中原地区始能种植谷物,以供食用。

27〔后稷〕周族始祖,名弃,姓姬,尧时掌管农事的官。

28〔稼穑(sè)〕耕种收获。

29〔树艺〕种植。

30〔有〕与“为”同。

31〔逸〕安逸。

32〔教〕教化,教育。

33〔有〕又。

34〔契〕殷王朝祖先,姓子,舜的臣子。

35〔司徒〕掌管教化之官。

36〔人伦〕人与人相处的秩序。

37〔亲〕亲爱。

38〔义〕礼义。

39〔别〕内外的区别。

40〔叙〕次序。

41〔信〕信用。

42〔放勋〕尧的称号。

43〔劳之来之〕意思是,对人民加以慰劳和安抚。

44〔匡之直之〕纠正他们。匡、直都是纠正的意思。

45〔辅之翼之〕帮助他们。辅、翼都是帮助之意。

46〔使自得之〕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

47〔振德之〕振,救。德,对人施以恩德。

48〔皋陶〕舜时法官。

49〔易〕治。

孔子曰1‘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2,荡荡乎3民无能名4焉!君哉,舜也!巍巍5乎有天下而不与焉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7变夷8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9也,悦周公、仲尼之道10,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11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12之。昔者,孔子没13,三年之外,门人治任14将归,入揖于子贡15,相向而哭,皆失声16,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17,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18似圣人19,欲以所事孔子事之20,强曾子21。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22,秋阳以暴之23,乎不可尚已24!’今南蛮舌之人25,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26,迁于乔木27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28曰:‘戎狄是膺29,荆舒是惩30。’周公31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32,则市贾33不贰,国中无伪34;虽使五尺35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36;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37,物之情38也:或相倍蓰39,或相什40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41,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42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43能治国家!”

1〔孔子曰〕以下孔子之言见《论语·泰伯》。

2〔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只有天最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则,奉为准则。

3〔荡荡〕广大无边的样子。

4〔无能名〕无法形容,难以赞美。

5〔巍巍〕高大的样子。

6〔有天下而不与焉〕拥有天下,却好像与自己不相干一样。意即虽有天下,却一点不为自己谋利益。不与,不相干。

7〔夏〕指居住在中原地区文化较高的诸部族。

8〔夷〕居住在边远地区尚未开化的诸部族。

9〔楚产〕出生在楚国的人。

10〔悦周公、仲尼之道〕喜欢周公和孔子的学说。

11〔先〕超过。

12〔倍〕同“背”,背叛。

13〔没〕死。

14〔治任〕整理行李。任,挑在肩上的担子。

15〔子贡〕孔子弟子,端木氏,名赐。

16〔失声〕泣不成声。

17〔场〕坟前祭祀用的场地。

18〔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均为孔子弟子。

19〔圣人〕指孔子。

20〔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想用服侍孔子的态度对待有若。

21〔曾子〕也是孔子弟子。

22〔江汉以濯之〕用长江和汉江之水洗涤。

23〔秋阳以暴之〕用夏天的太阳来曝晒。秋阳,周历的秋季相当于夏历(即今农历)的夏季。

24〔(hào hào)乎不可尚已〕光明洁白不能超过。,同“皓皓”。综合上两句,意思是,孔子的品质,如同经过长江、汉水洗涤,又经过复日骄阳曝晒后的素绢一样,光明洁白,谁也比不上。

25〔南蛮(jué)舌〕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此指楚人许行。舌,像鸟一样说话。,伯劳鸟。此指许行说话像鸟一样,孟子这里有表示轻视之意。

26〔幽谷〕幽深的山谷。此处指下流。

27〔乔木〕此处比喻高尚。这句和上句用的是《诗经·小雅·伐木》的诗意,意思是,人应像鸟一样,从幽谷迁到乔木,从下流趋向高尚。

28〔鲁颂〕下引诗见于《诗经·鲁颂·(bì)宫》。

29〔戎狄是膺〕打退戎狄。戎狄,西周时西部和北部部族。是,助词。膺,打退。

30〔荆舒是惩〕抵御荆舒。荆舒,西周时南方部族,荆,即楚,舒,邻近楚国的小国。

31〔周公〕孟子认为上两句诗是歌颂周公的。

32〔从许子之道〕此段为陈相之言。

33〔贾〕同“价”,下同。

34〔伪〕欺骗。

35〔五尺〕古尺比今尺短,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

36〔相若〕相同。

37〔不齐〕不一致。

38〔情〕自然的情况。

39〔蓰(xǐ)〕五倍。

40〔什〕同“十”,即十倍。

41〔子比而同之〕你把它们机械地等同起来。比,机械地并列。

42〔巨屦小屦〕制作粗糙的鞋、制作精致的鞋。

43〔恶(wū)〕疑问代词,怎么。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