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理论探珠 >> 正文 今天是:
加强说话训练发展学生思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4 14:37:27
苏教版小语第十一册中的《螳螂捕蝉》一课,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伐楚的事,警示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教学时,理解句意(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弄懂问题(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是教学的重难点。我通过加强说话训练来完成,不但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而且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具体可安排以下四个环节:
   
     一、说句子意思,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1、出示句子,让学生轻声自由朗读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到眼前利益,却没顾到自
   
        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它们指谁?各自的眼前利益及身后隐患是什么?读课文,完成板书中填空:
   
         (教师相机板书如下:
   
          眼前利益:        
   
               蝉  螳螂 黄雀
   
          身后隐患:         )  
   
     3、指名板书,讨论订正。
   
     4、先请多名学生对照板书分别说说蝉、螳螂、黄雀是怎样一心想到眼前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然后再指名连起来说说。
   
     5、与原句比较,那种说法简洁明了?齐读,体会、积累范文语言。
   
     这个句中,蝉、螳螂、黄雀既是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人”,同时又是“他人”的眼前利益与身后隐患,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相对”关系,学生不易理清,但板书之后便能一目了然。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不但训练了说话,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清晰性。之后再比较原句,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说故事内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6、“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板书: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在学生说话时相机板书:吴国、楚国、诸侯国)  
   
   三、说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7、正因为吴王悟到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一改固执的初衷,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挽救了吴国。(板书:打消念头) 这是“螳螂捕蝉”给吴王的启发。那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没有启发呢? (让学生自悟一会儿)
   
     8、想想我们身边有没有“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隐伏着祸患”的人或事?
   
   (引导学生说说诸如工厂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部分初高中学生辍学经商或打工等身边的人与事。)
   
    这是让学生观照生活,观照社会,不仅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而且由课本联系到实际,用大语文教育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附板书设计:  
   
                
   
                 螳 螂 捕 蝉
   
    
   
    吴王固执---→ 听“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打消念头(攻楚)
   
    眼前利益:露水  蝉 螳螂
   
          蝉  螳螂 黄雀
   
    身后隐患: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