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是一套根据新课标精神拟制的符合荆州市初中语文教学实况的、富有改革创新意识的试题,它以其风格朴实、选材精美、难易适度、结构合理、覆盖全面、题干简洁、题点丰富而受到好评。
先让我们根据统计数字来对试题的测试效果进行大致的了解:
语文中考全市高分人数(96分以上)约占考生总人数的20%左右, 全市及格人数(72分以上)约占考生总人数的80%左右, 全市平均分约在80分以上、84分以下。
这样的检测结果是很符合我市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的,它说明了本试卷的合理性。
再让我们从试题欣赏的角度来看本卷试题的美点妙要。
4.品析句式特点,在具体的语境中续写一个句子。 如同赞美每一个温馨的早晨,我赞美太阳递给我的第一缕晨曦。借助晨曦,我看见庄严上升的国旗,看见大海激动的波涛,_______________。我要给我们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以心中的祝福:早安,中国。 【赏 析】 这个题选材优美,语言材料表现出视野开阔、情感真挚、层次清晰、语境气氛强烈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考生联想与想像。设题平稳,有利于大多数考生答题。实际答题过程中答案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凡是以“看见”领起的9字句且句式特点、语言意境与前两句相符的,都可视为正确答案。
5.读下面文段,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6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在提高天津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天津市有关部门每年都要投入相当的经费用于节水科技攻关。目前,天津自主开发研制的连续微滤设备、膜生物反应器、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装置、集装箱式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等多项节水科技成果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赏 析】 此题外在的表达形式精美。题干中的提示与题目中的横线显示出考生只需要回答六个以内的字。但这几个字却有足够和力量牵动着对整个语段的反复阅读。不仅仅只是阅读,还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炼、比较、尝试,只到找出适合的答案为止。从原文看,学生只要答出“科技进步”四个字就行了。但考场上的像这样的答题强调“言之成理即可”,所以,像“科技攻关”、 “节水科技攻关”、“科技手段”、“科技成果”等等表述都是符合语境的,因而都可以得分。
6.从下面的描写段中找出两处表香菱学诗如痴如醉的细节。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细节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节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 析】 这个题是一个微型阅读题,它选材精细,便于设题且设题的角度非常漂亮,表现出文学欣赏之美,可谓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创造。从题目来看,“两个”表现人物的生活细节吸引着考生在语言材料中徜徉,找到有关内容之后考生还要考虑如何进行表述,这就表现出对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的要求。考生可答:①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 ②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答后回味一下,还会觉得余味犹存。
8.文言诗文默写填空。 ①哲理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_______。 (《<孟子>二章》) ②勤学类:天大寒,______,______,________。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豪情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④思念类:__________,寤寐思服。优哉游哉,___________。 (《关雎》) 【赏 析】 这个默写题表现出人意料的设题之美,表现出心裁独具的创造。它不仅选材精当,而且用简洁的语言点示了默写材料的思想情感价值。“哲理类”、“勤学类”、“豪情类”、“思念类”几个短语带给考生的既有视觉冲击,也有情趣享受,好像是是一种意在言外的巧妙点缀。同时它又表现出一种法学熏陶,又暗示出一种复习的角度。
山水画卷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9.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A.之:如镜之新开 暮寝而思之 B.其: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 D.为:山峦为晴雪所洗 子墨子解带为城 10.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负势竞上(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④于时冰皮始解(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 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声响。 B. 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的动态之美。 C. 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 D. 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 【赏 析】 这个题最美之处在于语言材料的组合,更为独特的是对这样优美的文言语段的组合还进行了“命名”,冠之以“山水画卷”的标题。这四个字气息高雅,似乎是诗意的概括,又似有点睛之妙,可谓别出心裁,富有亮色。 还美在阅读题的覆盖周全。填写题、简答题、解说题、译写题、辨析题的交替使用,从表面看是命题技巧,是让题型表现出变化之美,实际上是着眼于考查内容的动态之美,着眼于从尽可能细腻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文言诗文的积累与阅读水平。从“考试”的角度看,这一部分设题的难度不大,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从有的题干可以看出拟题者的细心思考。如第11题,采用“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而不用“翻译下面文句”的说法,既让考生感受到一定的宽松,也在暗示改卷教师不要死抠“标准答案”。 还美在表述,美在文面的安排。如从形式上看,第9题美在整齐,第10题美在简洁, 第11题美在对称,第12题美在排比。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19.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品感受――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要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两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句理解――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内容探究――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 析】 这份阅读试题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题干的设置。 这不仅仅只是表现在所有六个题目的题干都由两个层次的内容构成,重要之处是六个题目中有关“文意把握,作品感受,要点概括,段落分析,文句理解,内容探究”的阅读要求是紧扣课标要求的。课标在“精读的评价”中说道: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当然,这只是一种形式,它们内在的表达作用就是:向考生明确地点示每一道题的考查角度。 另外,它个阅读题还美在创新。 第21题是一个关涉局部内容的概括题。是一个创新题。说这个题是一个角度创新的题是因为它要求考生将两个段落的意思放在一起进行概括,即“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两段的内容”。这样的设题要求学生细读文段,考题的难度略有增加。 第24题着眼于内容探究,也是一个创新题。说这个题是创新的题是因为它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证明”题,内容简单而角度新颖,各地中考阅读题中很少出现这样的设题角度。 31.作文题: 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①从上面文题的两种形式中自选一种。②仔细斟酌,完成所选文题,并将完成后的文题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内。③根据完成后的作文题写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赏 析】 美点之一:在最简单的形式之中追求形态的变化。一个半命题作文,文题中只含有一个“是”字,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了,可以说是不会再有什么其它的表现形式了。但从写作的实际讲,考生,包括我们自己,在自由填题之中一会希望能有一种带有语气“停顿”的语境,以便更好地有情意地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于是这个简单的作文题就出现了两种表现形式。这就告诉我们,中考作文命题,即使在形式上,也应该为考生作想。 美点之二:给考生以非常自由的“命题”机会。从直觉来看,这个作文题一定没有审题障碍,比“宽松”的话题作文还要容易把握。换句话说,考生很容易将这个半命题完形为一个完整的作文题,然后开始自己的写作。这不仅为考生节省了时间,重要的是由于完成文题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与角度而让考生有了更多的尝试机会。 美点之三:取材的面非常广阔。这个文题能够给考生以广阔的思考、取舍的区间,能让考生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无论从哪个角度取材,都有可能铺展成文。这也就是真正地让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讲,有事可记,有人可写,有景可描,有物可说,有理可讲,有情可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