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 今天是: |
|
|
余映潮老师说这一次又创造了他的两个“最” | |
在我们的学校里享受余映潮 | |
作者:王益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5 9:31:36 | |
![]() (余老师得意弟子徐杰老师在上《<论语>八则》) 三、享受余老师的课堂“板块式”教学思想及其变式 “板块式”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他的课堂“板块”一般有这样三块:诵读、品析、训练。在第一块“诵读”这个环节余老师往往不是在诵读形式上(自由读、齐读、分组读等)做文章,而是根据文本中思想情感的特点进行指导,而这种指导是具体的,在《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余老师是这样指导的:请同学们带着四种感觉去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在“品析”这个环节更是精彩迭出,一会儿是赏析字词句的美、一会儿是文章结构之美,一会儿是描写手法之美,一会儿又是表达方式之美,有时又是情感之美……美不胜收。不同文本,选点品析之妙令人叹服!第三个环节“训练”可以说是前两个环节的运用环节,大部分采用学生说、写、读的方式,往往会把课堂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在这种基本模式之下“板块式”还有很多的“变式”。从他这三天给我校8位老师提供的新课案可以看出一些“变式”来。他给陈老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供的思路是:顺读——了解论点的提出;逆读——找出“三要素”文中对应的段落;选读——学习论证的方法;寻读——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四个“板块”各有任务同时又是缓缓相扣。给贾老师《九色鹿》提供的新思路是:识一点字词;讲一个故事;作一点分析;写一句赞语,同样是“活动充分”。 如果非要我说出“板块式”的最大优点的话,我看是“学生知道这节要干什么,而不是学生看老师这节说什么”。 (评课活动中) 四、享受余老师的严谨 26日下午余老师报告后是“自由提问”,有老师问,《记承天寺夜游》的备课你花了多少时间。余老师直言不讳的说,零零碎碎加起来应该有三天吧,光朗读就有几十遍。我知道那位老师是想听到余老师说就花了一两节课的时间的回答,这样一来就与他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了,你备课就用了三天,我怎么学你。公开课的价值在于能比较集中的体现教者的理念,是有别于家常课的,某些名师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美其名曰“本色”,这实在是对听课者,尤其是买门票的听课者的不负责。 有人说,余老师评课太精彩了,这固然有余老师的学术水平的问题,但有谁知道,余老师每天晚上总是匆匆吃完晚饭,要到第二天上课的文本和资料,他要提前熟悉文本,即使自己熟悉的文本也不例外。他的听课过程是“体力活”(余映潮 语),没有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哪有精彩的课堂,哪有精彩的评课。那天我跟老师们说,我们学余映潮,学什么,首先要学的不是“板块式”,而是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 (倾听是大师的常态) 五、享受余老师对于英桥的长者情怀 每次评课下来,余老师总是悄悄地问我,是不是说重了。我说,再重一点,你提出的“一点弱点”大家不由得不服,因为你马上会有一个甚至几个新课案,两相比对,心服口服。作为尊贵客人的余老师,对于教师讲课中“一点弱点”有针对性的拿捏是有别于他在全国其他场合作评委时的评课的。他已经是第二次来我校,有人说是“老朋友”了,我说,他的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一位长者的情怀。我开玩笑地说,英桥是一所中小学,要是高等学府的话肯定要授予余老师名誉院长的称号。 “家里人”的余老师课下我们一起“海聊”,“小王”、“小朋友”(杨维)等称呼都出来了,被叫着,心里总是一热。 (语文组部分老师与余老师合影) 六、享受余老师博大的学术胸怀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余映潮无疑是初中语文界一座丰碑式人物,但和其他特级教师一样,也颇受争议,有人说他的课“匠气太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去年,我也曾撰文评点他的《散步》是“失魂的《散步》”,缺少文本主题的挖掘。英桥期间,他让大家评他的课“不要客气”,对于外界的议论他总是笑笑说:不同的声音能引发我的思考,是宝贵的资源。这次,我照样写了他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反思——《“教什么”还是比“怎么教”重要》,对“板块式”在课堂中的“印迹”提出了异议。 谁说名师就不能反思、不能批判;谁说批判了就是“不恭”,就是不见其“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需要胸怀,反思别人的不足需要智慧。不去进行居高临下的评说,也绝不能跪下去评课。从“学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