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美感·灵动·创新·勃发 | |
美感是情趣的投射 | |
作者:毛红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20 6:13:52 | |
美感·灵动·创新·勃发 美感是情趣的投射 南大附中 毛红莉 余老师很“美”——先前体会最多的是他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美和余先生的执著精神之美。而这次不仅有机会连续两天聆听大师的指导,更有幸能与余老师对话、交流,合影,所以咫尺之间,他举手投足间流露的坦然,淡定,风趣……如一道亮丽的风景萦绕在我心中,久久不去——他真美啊! 美得就那么平凡——每天都会在菜场看到他的身影,穿行于林林总总的市场菜肴中,美妙的生活情趣应运而生,很动人,又很真实,是生活铸就了他享受自然,宠辱不惊的泰然底色吧;美得居然那么琐碎——临出远门,竟会买来几天的菜给家人备用,可以试想家人享受到的何止是菜肴,分明是温暖,很细腻,又很恬然,是生活牵引着他享受天伦,怡然自乐的挥洒情调吧…… 余老师的课堂始终弥漫着诗意的美,自然如涓涓细流,渗透着每个听者的心灵。一直惊诧他为什么能在课堂上那么地运筹帷幄,却不似英雄豪杰攻占上头? 如今,我明白了留意生活中点滴的美,不失生活的情趣是内化为余老师美感教学的动力和源泉。 灵动是智慧的呈现 课文是静态的,但我们看到,余老师的课堂却始终是灵动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最大的艺术应该就是如何将一篇静态的课文和学生丰富的、动态的心灵世界之间搭建桥梁,使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之间产生碰撞,支撑起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创造的斑斓广阔的空间。用余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这种灵动体现在一个个问题的设计上,表现在一次次对话中,呈现在一条条凝练精当的讲析中、渗透在一位位学子的心灵里,使学生的情绪激昂,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学生的思想丰厚。 这样的灵动非一日之功,充满了智慧。因为他知道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处于无序化状态,教学结构还显紊乱、教学效果还显低效。 所以,那清晰、明朗、充满智慧的板块教学如一株奇葩展现出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引领我们勇敢前行。他知道学生要什么——所以会有富含知识的资料链接;会有色彩纷呈的各类朗读;会有适度适宜的技法讲析;会有精道有理的思考感悟。 所以,享用着余老师用汗水换来的现成的果实,我们细细咂品和学习的就是他无穷的智慧。 创新是思考的结晶 “学而不思则罔”。我们都曾惊异于余老师首创了“板块式”教学模式而且这种教学模式表现出各自独有的结构层次,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之间的碰撞,“感悟”与“感悟”之间的延续,这样的境界出人意料,而又浑然一体;我们又称道于其教学设计是那样的丰富而实用,原以为只有理科的教学才可以有如此清晰而流畅的教学思路,也曾羡慕不已; 沐浴在语文“知识性”的熏陶中成长,也困惑于只要“工具性”、“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有过无所适从,想过如何统一,学习着,模仿着,但还是积淀与内力差之甚远,所以都未曾真正理出最好的方法。余老师的课和书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豁然开朗。 然而老师的话更让我惭愧:每天都做一点,坚持就有收获。很朴实,但多么真诚。他的“枕头”事件令在座的老师捧腹不已,但其中却透视着老师对教育的执着,研究的专注。我们真正理解了,他那令一线教师爱不释手的创新教学就是他不断思考的结晶,我们手中捧着的是一颗真诚的心,是对教育最无私的心,不仅学生们更是我们这些教师们在享用着他的成果啊。 勃发是厚积的绽放 回头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它更像拉练,呼呼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为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反过来想想,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看余老师的语文课,必是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雅词雅句,精段佳构,通过各种形式的积累进而达到文化的积累,这是“课堂积累丰富”的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和贯彻。 应该这样说:“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当我们还在争论、犹豫语文课要不要讲授知识,讲多少知识,怎么讲知识的时候,余老师已身先士卒,为我们做出了弥足珍贵的榜样。余老师每堂课给予学生的知识有层次,有梯度,有含量,有厚度,他依据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他使学生堂堂课中饱“私囊”。余老师这种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积累活动”实际上就是他自身积累习惯的反映。 我们明白了:他的积累是利用了点滴的闲暇时间,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自己很苛刻——少宴请吃喝,少徒劳耗时,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用于为更多的一线教师创造财富,为勤奋的莘莘学子钻石挖井。不浮躁,踏踏实实在做着贡献,而我们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勃发是厚积的绽放”,余老师是通过课堂来催醒我们一线教师:要想在课堂45分钟“喷勃而发”,就要有长时间、不间断的、持久的定力、耐性和积累,而这都该将伴随我们的整个教育生涯。 走近大师,才真正悟出那平凡中的奇美,才领略到光环背后那艰辛而持久的付出。要想教学教得美,要想学生学得灵动,要想自己有所创新,那么沉下来,静下来,踏实的积累,才有期待课堂得以精彩的绽放。(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2009.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