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阅读教学 >> 正文 今天是:
05.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作者:XY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0

小时候的风筝是春二月天空中的一朵淡墨,于我却是丧志的玩物;中年后的风筝是肃杀冬日里荡漾的蝴蝶,于我却是手中牵着的悲哀。《风筝》中的兄弟冲突给我们的儿童教育以理性的反思。义与利的天平倾斜了,是隔膜呢?还是代沟呢?《羚羊木雕》引出一串串问号…… 任重道远,中国男子所肩负的使命;尽孝反哺,中华民族所传承的美德。《散步》迈的步子是坚毅的。走进母爱,一朵圣洁的“金色花”相伴在妈妈的身旁,一只只小“纸船”载着相思驶进了妈妈的梦里。脂粉堆的英雄,一曲“咏雪”吹皱了一塘春水;早慧的儿童,临侮不苟,机敏的辩才使无礼者羞愧难当。本单元课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让学生感受亲情,理解亲情,于小家庭中看大世界,体会人生百味。教学本单元做到:体会精诚的情感,理清精巧的构思,咀嚼精美的语言。品析要精练,美点要精读,训练要精到。

 

 

《风筝》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问题探究——以精练的提问带动语言、情节、主题的探究。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学生唱《丢手巾》的儿歌,畅谈童年时代的游戏,体会其中的乐趣和益处。2、品味语言。①如何看出弟弟爱玩风筝?哪些词用得生动传神?②如何看出哥哥对玩风筝?哪些词描写细致?3、问题探究:①哥哥的行为对弟弟有何伤害?②假如你是弟弟,成年后见到哥哥后会是怎样态度?③现场表演兄弟相见的场面,并与课文进行比较。④讨论。哪种结果更让哥哥伤心?哪种情景会让哥哥得以宽慰?⑤小结主题。4、拓展。给哥哥鲁迅一句话赠言,给弟弟周建人一句话赠言。5、美句积累。

 

方案二

教学角度:一线串珠——以“悲”为主线来组织全篇的教学。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从学生放风筝的情感体验出发,引入课文。2、通读课文,整体感悟文中的感情基调——悲。3、从悲事、悲景、悲人、悲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①分析悲事:作者因何事而悲?②分析悲景:品味写景的词语,体会融情于景和对比反衬的写法。③分析悲人:从外貌、行为、性格分析弟弟和“我”的可悲之处。弟弟的悲在于儿时游戏的快乐被虐杀,而成年时却麻木不觉悟。哥哥的悲在于儿时不懂游戏的快乐,而成年时却无法挽回过去的错误。4、分析悲情:阅读1012段,理解句子含义,探究主题。5、朗读。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朗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6、比较阅读。从事、景、人、情的角度比较本文与《满天的风筝》的异同。

 

《羚羊木雕》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评价性阅读——课堂以评价为中心,行辩论、读诵、说练等活动。

主要教学步骤:1、评议是非。以实话实说的形式,进行访谈活动。教师担任主持人,学生分为三方:“我”、万芳、父母。访谈目的有三:一是整体把握情节;二是揣摩人物心理;三是评议是非曲直。2、评价写法。①通读全文,选择最喜欢的文段朗读。②从主要内容、表达方式、句式特点、构思技巧等方面,评述喜欢的理由。③小结。一个开门见山的开头,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一个恰如其分的插叙,一个融情于景的景物描写,一些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一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3、说练训练,口头作文:伤心的“我”要回了羚羊木雕之后,接下的故事又会怎样呢?4、当场评议优点和不足。5、拓展:说一句关于友谊的格言。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语言学用——学习本文描写的手法。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家是宁静的港湾,但有时也会起波澜。《羚羊木雕》就讲述了一个家庭中的矛盾冲突。2、通读全文,概括情节,教师着重点拨插叙的特点和作用。3、揣摩语言:①再读课文,用“读        句,我体会到     (人物)的      情绪(或情感)”说话。②探究技法:同学们体验到的情绪和情感,绝大多数不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得到的,而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景物等描写表现出来的。③训练技法:把学生分四组,每组选择一种“情绪”,如高兴、悲哀、焦急、愤怒等,通过细节描写的手法进行片断作文。4、研读人物:用“我认为      (人物)是      (性格)的人,因为他(她)      (表现)”说话。5、探究主题: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父母不对,我有错误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类事情呢?6、拓展:说说家中与父母发生矛盾的事,为消除代沟,我们应作怎样的努力?

 

《散步》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语言欣赏——突出一个精段的语言欣赏。

主要教学步骤:1、速读,初步感知:①你羡慕《散步》中的这一家吗?②分组赛说:用“我羡慕这个家,因为它有一个    (性格)的     (人物)”来说话。2、跳读。揣摩语言:用“从    句看出       (人物)的      (性格)”说话,3、精读,欣赏语言:文中最感人的镜头在哪一段?品读最后一段:①语言的含蓄美:既然祖母不重,孩子又轻,为何“我”和妻子还需要“慢慢地”、“稳稳地”?②语言的对称美:引导学生感受对称句式的音韵美、错落美。③景物的烘托美:引导学生在想像中体验景物。④人物的构图美:若是三个人手牵手,或互相搀扶,有这种感染力吗?4、积累:小组竞背美句。

 

方案二

教学角度:变读——通过对标题、情节、语言、标点等多角度改变来解读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1、改变标题,指导学生多角度拟题的方法。如以人物来拟题《三代》、《母•子》;以地点来拟题《乡间的小路上》;以主题来拟题《爱就一个字》《真情》;以文中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来拟题《背上的责任》。2、改变情节,体会本文情节的合理性。如在发生意见分歧时,孙子依从了奶奶,改走大路,不是更能表现孙子的孝顺吗?启发学生改变其它情节自问自答或互问互答。3、改变句子,感悟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将长句改为短句,将短句改为长句,将对称整齐的句子改为一般叙述的句子,将句子顺序前后调换等。4、改变词语,品味本文用词的精妙。如改动词,改形容词,改副词等。5、改变标点,深层次挖掘语言的内涵。6、教师小结:变读的特点、方法、作用,进行学法指导。

 

 

《诗两首》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选点突破——以巧妙的切入点来带动全篇的学习。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畅谈回报母爱的方式。2、整体感知:《金色花》中孩子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的?3、语言揣摩:①孩子为何要变成金色花?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图画美、意境美和充满童趣的神奇想像。②文中还有哪能词充满童真童趣?着重体会“好玩”、“我不告诉你”、“突然落”等语词的情味。3、朗读训练。①小组轮读,互相点评。②推举读得好者全班示范。③全班点评。④学读。⑤背诵。4、分类归纳有特色的词语:①一个对孩子的昵称。②两个儿化词。③四个叠词。5、比较阅读《纸船》:从体裁样式,语言风格,感情基调,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进行比较。

 

方案二

教学角度:趣读——以朗读为核心,通过比读、选读、演读等各种趣味朗读活动中感受诗歌的特点。

主要教学步骤:1、激情导入,吟诵母爱诗篇,介绍本课作者、体裁和主题。2、通读课文,质疑讨论:①孩子为何要变成金色花?②妈妈为何称呼孩子为坏孩子?③诗人为何要折纸船?

3、读诵训练:①比读。教师试用不同的口吻来读《金色花》中的两句对话,比较中体会语气和情感。②选读。选择最喜欢的句段示范朗读,并评述喜欢的理由。③演读。加上手势和表情来读。④背诵。4、拓展:①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寄托情感,你还学过哪些诗句呢?②用“我愿是       ”为题,写一首短诗,表达亲情或友情。

 

 

《世说新语》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批注式阅读——以学法指导为中心,教给学生多角度作注的方法。

主要教学步骤:1.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习古文的四种作注的方法:①用成语作注。②用近义词作注。③用句子作注。④评赏式作注。2.教师范例:①此句中与“去”的意思相同的成语有“去危就安”。②此句中“乃”的近义词为“才”。③此句中为省略句,与此句式相同的句子有“即公大兄元奕女”。(4)此句交待了事情的起因,说明客人不讲信用。3.自读《咏雪》,独立作注。4.小组交流,补充整理。5.全班交流,展示成果,鼓励优秀者。6.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详备的学习笔记。7、能力迁移。用批注法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方案二

教学角度:想读——借助想像创设问题情境,深入领会文章意趣。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激趣:讲《世说新语》中早慧儿童孔融赴宴的故事,简要介绍这本书。2.朗读:①初读。读懂意思,复述故事。②再读。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感情。3.想读。体验情境:①假如你是谢太傅家里的某一成员,描述所感受的温馨欢洽而又有文化氛围的场面。②假如你为谢太傅,如何评价众儿女的回答?③假如你为元方如何回答呢?④假如你为友人,如何对元方“下车引之”?4.讨论。①“入门不顾”是否反映元方无礼?②谢奕和元方的聪明各表现在什么地方?5.拓展:你还知道其它早慧儿童的故事吗?小组交流,进行讲故事比赛。6.小结:天资卓异与后天勤奋同样重要,天才出于勤奋。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