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例评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水调歌头——余映潮教学赏析(014) | |
作者:邹小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5 | |
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例评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水调歌头》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 邹小飞 阅读是学习语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文文字的感染力,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靠读。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不是分析出来的,讲解也难以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从这一点来说,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阅读才能深深扎入文本的土壤之中。余映潮老师《水调歌头》的教学是一个优秀的范例。 这两节课(同题异构两节课,以下简称课例一、课例二。)的教学,余映潮老师采用了这样一些策略凸显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 通过有效的诵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内部世界。 诵读,已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可以说,现在的语文课堂出处都闻读书声。但读得得法,读得精妙的是在不多。而余老师两节课的诵读教学,形式和内容统一,读法为教学意图服务,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 课例一中,教学伊始,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齐读苏轼的简介,接着再读词的创作背景。这样的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颇为常见,实在不见有何精妙。且看余老师的话语:“作者自请外任,因政见不和,不得志、不得意,所以要到地方去做官;弟弟也在山东做官,六七年未见,于是醉后抒情、赋词放歌。”余老师没有对学生的朗读做任何评价,却引导学生关注了这首中秋词的两个关键信息“咏月抒情”和“咏月怀人”,是为学生走进文本做必要的蓄势。 课例一中,有一朗读环节,“自读自讲”和“朗读体味”,意在理解词作大意,体味词人浪漫的情思。余老师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自读自讲 (1)生自由读词,生自由讲述词意; (2)师深情诵读,生集体讲述词意; (3)(屏显)生集体朗读词意。 二、朗读体味 (1)“情”在节奏中;(从词作的二三、二四节奏中把握情感。) (2)“情”在疏密中;(从词句的疏密变化中体味抒情指向。) (3)“情”在起伏中。(从词句的起伏变化中体味情思变化。) 这里对朗读教学的设计,体现着余老师的教学智慧。其中隐含着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情感的体验。这里的读并不是形式上的创新,泛泛而读,而是带着目的有针对性的情味朗读,是自然引出后续教学环节的铺垫朗读。学生自读,自由释读,教师深情诵读,学生集体释读,充分观照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读,整体把握,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但学生的自主阅读毕竟带有局限,余老师让学生集体朗读词意,便将学生自主释读中的磕绊一网打尽。正如余老师所说“对于这经典的作品,我们怎么解释,怎么翻译,都不能完美地表现它的情味意境”,那“情”字如何体现?在教师肯定学生的自主阅读后,通过读节奏,强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句的二三、二四节奏,把握词作的抒情意味——咏月沉思,情思浪漫;通过读疏密,强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疏密变化,体味作者的抒情指向——问天怀人,感念人生;通过读起伏,强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起伏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思变化——从低沉感喟到咏月释怀。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词作的情味呼之欲出。 课例二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细节,在朗读环节,学生很有节奏、很有韵味地朗读全词后,余老师要学生在情感上优化朗读,设计了这样的蓝本: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两次,前响后轻,语重情长。这是一个简单的集体演读设计,让学生沉浸到词的意境与情感氛围中,将学生引向一种遥远的思绪中。这样的阅读活动,既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调动情思,又生动高雅,给人留下深刻的美感和久远的回味。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学会自主建构、思考探究。 精读课文已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了,它是衡量一节阅读课是否高效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初学课文,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最多念上几遍,了解个大概,便不知再学什么,因此老师必须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学会探究。既然需要教师导读授法,就免不了使用讲授法、谈话法去启发点拨学生。但“导”不是“灌”或“牵”,“精读”不等于“精讲”,而是引导学生自已去阅读,自己去研究体会。 课例一中,在学生充分朗读体味词作情味的基础上,余老师让学生选点欣赏,两个话题:①欣赏题记中的“醉”字,联系全文来看,这个“醉”字有什么意味,这个“醉”字有什么作用?②欣赏下篇中的“月”,下片所有的句子都有月,所有的内容都有月,作者写月写得好吗?咋一看,余老师直接发问,平淡无奇,细细揣摩,实在是精妙之致。妙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学生在富有情味的朗读中,已经有了对词作意蕴的初步感知,正当有所意会之时,余老师的话题一下子让学生有了思考探究的方向。妙在“醉”、“月”二字抓住了这首中秋词的精髓,上片作者因情而醉,醉后抒情,问天咏月,下片作者由月生情,以月明理,托月寄意。正因为此,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因为政治上的失意,极其苦闷与无奈,又因思念弟弟子由,所以借酒消愁;有的学生由借酒消愁想到作者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于是向明月倾诉;有的学生由“醉”看到了作者面对官场的无奈与愤激;有的学生由“千里共婵娟”中的遥祝看到了诗人对自己心灵的抚慰,有的学生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看出了作者思绪的徘徊和旷达的胸襟,有的学生由作者的境遇和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他们两相契合,都有自己的无奈,最终得以释怀。可以说,学生对“醉”和“月”的品味精彩纷呈,而这种精彩又是深植在文本中的,是立足于学生主体性上的思考结晶,余老师抛出的这两个话题确实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基础上精讲善启,通过对话问答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抓住精髓,学会阅读。 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课堂教学模式。 纵观余老师《水调歌头》的两节课例,教学模式简单,教学设计清晰,没有纷繁复杂的花样,没有观念手段的新潮,只有富于情味的朗读和扎实有效地品析,声声读其情,语语品其神。每一处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有清晰的目的指向,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课堂的有效信息。 在课例二中,余老师的活动呈现这样的特征:明确四项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任务—了解作品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富有情味的朗读—指导学生精选佳句品读—小结讲析。 学生的认知动态过程是:认知准备,了解学习任务—初步感知,了解词的常识和这首中秋词创作的关键信息—朗读体验,在情味朗读中把握词的抒情意味—深入理解,品析佳句—理性加工,听讲析,做笔记。 这样的教学模式观照学生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为重点。在环节一,余老师介绍词的基本知识和词的创作背景,要求学生用集取信息的方式快速作出批注,特别强调“作者失意自请外任”、“与子由六七年未见”和“密州词”的概念,是在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前提下奠定学习基础,进入苏轼词创作的情境。环节二中的情味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情味,其目的还是让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只是这个信息比较隐含罢了,那就是这首中秋词中的“情”自,这个“情”字是不可以通过讲析一下子明显的,也不是一下子可以明确的,只有在反复地、有感情的诵读涵咏中才可以有所意会。在这一环节,还有一处“优化演读”,就是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两次朗读,前响后轻,语重情长。更是将这种信息予以明确,走进作者问天咏月怀人的遐思中去体味。环节三中,余老师让学生分组对五个佳句进行欣赏、品析,要求讲清句意并分析每个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这就给学生获取信息明确了方向,在佳句的品味分析中去加深对“情”字的理解。学生对五处佳句品析理解的过程正是理清作者情思起伏变化的过程,从时间、情境、人物状态、写作缘由—苦闷和留恋的矛盾心理—理想与现实间的徘徊—释怀的旷达—遥相祝愿,共享美好,学生在佳句品评之中逐渐明晰作者的抒情意味。最后环节余老师的讲析,学生的笔记,则是对课堂师生评析的小结,“乐观旷达的情怀,深邃的哲理趣味,行云流水的语言,美妙的意境”正是对这堂阅读教学课主要信息的准确概括。 扎扎实实的阅读方法指导。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说话,并且以一颗活跃的心,在阅读中获得灵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认可,然而,阅读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分析,轻阅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扎扎实实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必须为本文的阅读服务,余老师的两节课例多处涉及到阅读方法的指导。 第一处是课例一中,余老师让学生欣赏题记中的“醉”字,欣赏“醉”字的意味和作用。作为这首词的题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很可能忽略,或者只是泛泛而说题记交代了时间、情境和写作缘由。而余老师却引导学生抓住“醉”字去深入开掘,这其实就是阅读方法的指导,抓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在学生答是“借酒消愁”时,徐老师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浅层含义。”这又是在指导学生在阅读是要深入体味关键词后的隐含信息,因此,“政治上的失意与苦闷”,“苦闷无处倾诉,醉后抒情,向明月倾诉”,“对官场的无奈与愤激”等等,学生的精彩品评便纷至沓来。如果仅仅问“哪里写得好?为什么?”看似很尊重学生,很民主,但很可能就是漫无目的,纠缠很长的时间,转移了学生的学习注意。 第二处是课例一中,余老师引导学生品析写月的妙处和用意。余老师特地在讨论话题前加上这样一句话:“下片所有的句子都有月,所有的内容都有月”,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词下片景中有情,情景相生,托月寄意的意趣。一个学生回答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余老师顺势而导:“‘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就是景,就是绘景,情在写月的景句中”,运用学生生成的知识顺势发挥,深化学生的理解。这既是一种教学智慧,又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技巧,其教学效益是非常显著的。一学生在回答“作者经过几番思想后发现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从作者对月亮的理解中看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性格”后,余老师明确表示这种通过写月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叫做“哲思”,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概念,在学生生成的表达上提炼概括,讲得很是巧妙。 第三处是课例二中,在学生分组欣赏五处佳句后,余老师屏显词意,并安排学生集体朗读一次。这样的环节放在此处看似很突兀,其实如果说前面的佳句释读、品析是放的的话,这里的集体释读就是收,学生在经过紧张热烈的思考品评后,前面的信息自然会显得有些零散,这里的集体释读虽然没有任何的讲解,但却给了学生一个回顾内容、连缀信息的空间。最后余老师的概析同样如此,余老师讲析,学生做笔记,教师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非常简明扼要的评点。这些概析中融进了许多知识,从内容到结构,从想象到抒情,从流畅的语言到美妙的意境,从乐观旷达的情怀到深邃的哲理趣味。这些知识,余老师在朗读品评的基础上提炼,让知识隐藏在内容的概括中,进行理性的加工,进行的是扎扎实实的阅读方法指导,体现的是对学生主体的关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