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写作 >> 正文 今天是:
思考与表述训练三:口述与笔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训练要求】

了解口述与笔述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利于养成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

【知识导引】

一般地说,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和说是口头语言活动,读和写是书面语言活动。如果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听和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如果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听和读是语言的理解,说和写是语言的表达。

我们观察体验生活,或读书看报学习,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受。这些感受都是装在脑子里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要把这些东西发表出来,让别人也能知道,就得借助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述。表述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述,一种是笔述。它们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了解它们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大有好处。

(一)口述的主要特点

1.有确定的对象。话是说给什么人听的,是一个人,几个人,还是一群人,都十分明确。这就决定了说话(即口述)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首先,“对象”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处境、心态等等,决定着我们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决定着我们谈话的深入程度。当着矬子说“矮话”就会引起反感,“对牛弹琴”更是劳而无功。其次,“对象”的状况又决定着我们怎么说,用什么样的言词,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态度,等等。孔乙己对一群孩子说“多乎哉?不多也”,只能引人“哄笑”。《水浒》中小管营施恩要请武松替他报仇,说:“兄长请坐,待小弟备细告诉衷曲之事。”武松就不爱听,马上批评他:“小管营,不要文文绉绉,只拣紧要的话直说来。”而《红楼梦》中的薛蟠,在一群公子小姐中粗言秽语,就显得俗不可耐了。

2.有动态的环境。不管是少数人在一起谈话还是一个人面对许多人讲话,周围都有一定的环境。听话者是这环境中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诸如环境布置、季节气候、其他人员的活动,以至最近的新闻、人们关心的“热点”,等等,都是构成环境的因素。说话时不但不能与环境矛盾,而且应该注意利用环境因素,随着环境的变化调整说话的主题、思路,以至语气、语速等。老朋友久别重逢,本该欣喜畅谈,但如果是在一个追悼会上见面,言谈举止就不能不受限制,不能与追悼会的气氛相冲突。本来是两个朋友交谈,这时如果插进来其他的人,原来的话题就可能中断。即使跟同一对象谈话,对方的心态情绪变了,话题也必须及时调整,否则就叫“不知趣”。

3.需要边想边说。除了个别先有腹稿的演说之外,说话一般是现想现说、边想边说。在尚未开口时,并没有把要说的意思想得很全面、很细致,只是有了一个“轮廓”,或者只有一个念头,一个话题而已。而在说的过程中,边说边想,新的想法连锁而生,有关材料纷纭而至,原有的意思扩展了,发挥了,越说细节越清楚,感情色彩也会越来越鲜明。这当然是指“会说”的人。如果缺乏训练,就可能出现言语断续、词不达意,甚至说不下去的情形。

4.凭借有声语言。使用有声语言,可以借助于声音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轻重的变化等显示说话的层次,突出说话的重点,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是口语活动的优势。但说出来的话稍纵即逝,而且一说出来就是“最终形式”,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是它不利于交流的方面。所以,说话一般宜少用长句而多用短句,少用整句而多用散句。要自然,要生活化,有时为了强调则不避重复。要尽量避免生僻词语或一般人不易听懂的专门术语,还要尽量避免可能产生歧义或引起误解的词句。

5.可用态势语辅助。态势语,又称“言语动作”“人体语言”,它是伴随说话活动从人体有关部位传达出的辅助信息。它是无声的,所以又叫“无声语言”。这种辅助性的表情达意手段,能够强化有声语言所传输的信息,补充有声话语的不足,渲染感情色彩,增强表达效果。有人确认这样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这个公式突出地强调了态势语在表达中的作用。人体的许多部位,如头、脸、眼、手、臂、腿、身等,都可以传递信息。会说话的人总是充分运用这种手段以完成交际的任务。

例1.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这一段是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的片段。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7月15日,昆明各界人士在云南大学为李公朴开追悼会,在李夫人发言控诉的过程中,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说笑取闹,扰乱破坏,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讲完,闻一多就拍案而起,发表了这篇满腔悲愤的即席演讲。环境是特定的,面对的听众也是具体的。他的话一部分是讲给“光荣”的昆明人听的,一部分是讲给在场的特务听的,所以演讲中就有人称的变化,在语调、情感上也不一样,对同志、对朋友,是悲是愤,是交心式的抒发;对敌人,是怒,是讽,是勇敢的挑战。演讲多用短句,富有情感,充分利用语音变化(“声音激动”“厉声”)和态势语(后面还有“撞击桌子”的动作)。这样,这篇演讲就取得了最佳的效果,使群情振奋,特务也没敢在会场里轻举妄动。

例2.

郭兰瑞的母亲诉苦说:“我带着孩子们要了几年饭,就在村里借了这间房子住着。俺家冬学在村里当了干部,太积极,财主们恨他,告到炮楼上抓了去。把家里的一点东西,娘们穿的衣裳全卖了,也没赎回他来,运到关东煤窑上受苦去了。唉,俺那孩子啊!家里没吃的,他爹会剃头,就到安国去磨刀子。去了两天,还不见回来,我不放心,拉着俺家兰瑞,就打听着找下去了。到了卢家营儿里,街上有娘儿们坐着。我就问:大嫂子,你看见剃头的老郭过去了吗?人家说,前两天看见他过去了,穿着破黑袍子,带着火车头帽儿,可是不见他回来,再往前边打听打听吧。我就又拉着兰瑞往前走。孩子饿的实在走不动了,那边过来一个老头子,手里提着一大把胡萝卜儿;我就说:大哥,俺家这小姑娘,饿的慌了,给俺们个萝卜吃吧。那老头儿就给了一大把。兰瑞吃着,走着,就说:娘,爹到哪里去了哩?我说:我们到安国去找他吧。一进东关,日本鬼子站着岗,查问两个推小车的,我就拉着孩子混进去了。到了南关,我见人就问:大嫂子,那个磨刀子的老王住在哪里呀?人家说:就在药王庙那个南屋里。我拉着兰瑞进了药王庙,南屋里,坐着一个娘儿们。我就问:大嫂子,你是磨刀子老王的内掌柜的吧?人家说:是。我说:前两天,老郭来磨刀子,你们见他来吗?人家说:来着,磨了刀子,他就说肚子痛,我叫他喝米汤,他也不喝,定要回去,他说家里人还惦记着哩,就走了。俺家掌柜的劝他养一养再走,他说死在哪里,就算哪里吧!抱着肚子走了。

这一段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农村老婆婆的“诉苦”。她自己没有文化,听她诉苦的也同样是一些老婆婆,这里虽然经过了文人的整理加工,也还保留了她口述的本色:用词通俗,句子简短,句间多用“意合”而很少用关联词。如果跟闻一多的演讲词相比,一个是农妇的“唠叨”,一个是教授的怒吼,风格迥异,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本色。

(二)笔述的主要特点

1.对象的广泛性。除日记、书信等是给自己或少数人看的外,一般笔述的读者对象是较为广泛的,而且是不那么确定的。一部《红楼梦》,从封建贵族到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学生,谁都可以读;就作者当初的写作动机而言,他是要把作品献给各个历史时代全社会的读者的。

2.环境的稳定性。笔述可以从容进行,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而不受环境变动的影响。所以,张衡作《西京赋》和《东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正因为如此,笔述要求更精细,更严密,要尽量做到一字不可移易,一句不能增删。

3.凭借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诉诸人的视觉,读者可以从容阅读,反复体会,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笔述可以避免口述的一些限制。有些复杂的思想,错综的关系,不妨使用严密的长句;有些相关的事物和强烈的感情,可以写成整齐的排句;为了行文的简洁,借用一点有生命的文言词语也是常有的事。

4.有文面手段作为辅助。文面手段包括写字、标点、修改、行款格式等项。这些既是基本的要求,又是有力的辅助。

例1.

对联种类很多,若按应用范围划分,可分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等。除此之外还有行业联、交际联、庆贺联、灯联、谜联、器皿联等。此外还有短联和长联等,如最短的一字联:“九一八”事变后,有人作一挽联,上联一“死”字,下联一“生”字,意为宁肯站着死,

也不倒着生。最长联当属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云舫所撰,长达1612个字。

对联由律诗演化而来,因而形成了诸多规则: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内容相关。而且形式多样,如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串对、工对、宽对、借对、邻对、对句对、隔句对、顶针对、回文对、拆字对、合字对、谐音对、数字对、复字对、变音对、镶嵌联、同旁联、叠字联、隐字联、双关联、拟人联、歇后联、异字同音联等等。如谐音联:栗绽缝黄见,藕断露丝长。谐“凤凰”“鹭鸶”。同旁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联每字偏旁均同。拆合字联: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品拆三口,白水为泉,竺拆二个,山人为仙。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复字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顶针联又名联珠对、联绵对,如: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回文联即正反皆能读。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歇后联:君子之交淡如,醉翁之意不在。传说古代某人家贫以水代酒请客,因而出上联自解,有客席上即答,颇见机巧,一时称绝。总之,我国历代名联数不胜数,至今仍脍炙人口,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一段讲的是对联知识。这里用了许多术语,如“谐音”“拆字”等等,如果靠口耳相传,恐怕是很难接受、很难明白的。现在用笔述的办法,不懂的可以查考,可以研究,谐音字、拆合字,一看便知。还有那副表示“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的对联,如果不借倒排手段,恐怕就得专做说明才能使人明白。

例2.

都道“文史不分家”,但这种“不分家”的著作却并不多。《明朝酒文化》在证史、论史中文采斐然,可说是做到了“文(文采)质(史实)彬彬”。这可以其行文幽默和标题雅隽为例。其幽默语,如评明代某奸商声称所卖之酒“是陶渊明当年埋下的”时说:“其实,陶渊明归田后,并无关系网,两袖清风,得酒即醉,哪里有余钱深挖洞,广积酒?”又如给书中“往酒中掺水,使饮者‘口中淡出鸟来!’”一句加注道:“按:引自《水浒》名人花和尚鲁智深语录。”令人忍俊不禁。史书中有幽默语古来不多,《史记·滑稽列传》虽多有之,但那是因为它是专记滑稽家的。王著标题之雅隽,如谈“酒与明朝政治”一章,标题作“酒海卷起千丈波”,谈“酒与医学、园林、旅游”一章,标题以一句古诗代之:“天涯谁是酒同僚”。

这一段是对《明朝酒文化》一书的评价,也是比较典型的笔述。它有不少文言成分,如“以”“之”“其”等;有“听”起来不大舒服的句式,如“如评明代某奸商声称所卖之酒‘是陶渊明当年埋下的’时说”;有书面语特有的表述手段,如“文(文采)质(史实)彬彬”等。

例3.

这是李方膺的墨梅图,一株古梅,似乎刚从岩罅中挣出来,横斜画面。似火烧斧劈过的老干,极痛苦地伏下身躯,随即又顽强地昂起头。它用力伸出两臂虬枝,一臂指天,一臂指地,如长啸怒斥,让人立刻想到元杂剧《窦娥冤》中的那段千古绝唱:“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在满纸纵横纷披、悱郁慷慨之中,那老梅梢头,却又绽出点点新萼,虽无清溪浅水,但闻暗香浮动,可见花魄难夺。

更令人触目的,是四句题画诗。画家写道:“十日厨烟断未炊,古梅几笔便舒眉。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肚春风总不饥”。诗末有款,题明此画作于乾隆十九年十月!

这是一段描述,用语典雅,有时近乎简古,如“火烧斧劈”“长啸怒斥”“花魄难夺”,等等,口语中不常用,但在笔述时不妨一用。

(三)口述和笔述的联系

1.性质上的联系。它们同属于信息输出的一面,而且,在某种情况下,把说的话记下来,就是文章。叶圣陶先生曾说:“假如有一个人,说话一向很精,又干净又不说错,也不用靠身势跟面部表情的帮助,单凭说话就能够通情达意,那么照他的话记下来就是文章,他的话跟文章没有距离。不如他的人呢,就有距离,写文章就得努力消除这种距离。可是距离消除之后,并不是写成另一套语言,他的文章还是话,不过是比平常说的更精的话。”(《写话》)

2.发展上的联系。人类是先有口语,后有文字,先学说话,后学作文的。口语是第一性的,说话是写作的基础。从这一角度看,说话训练有助于写作训练。反过来,写作活动又会促进说话能力的提高,比如,发言之前先写提纲,讲演之前先打底稿,都是明显的例证。

口述和笔述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在训练中要注意它们的结合;但这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各有各的特点和规律,所以不能用一种训练代替另一种训练,也不能让一种训练完全从属于另一种训练。我们应该善于把握这两种训练的特点与联系,使它们既各自发展,又相互为用,有效地提高口述与笔述的能力,把思维与表达能力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练习三


【课内练习】

(一)下面是分别用笔述和口述的形式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成语做的解释,阅读之后,结合这一实例说说笔述和口述的区别。

1.“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成语,来自宋朝陆游所撰《老学庵笔记》,说宋朝田登做州官,要百姓避讳他的名字。因为“灯”与“登”同音,老百姓只能把“点灯”说成“点火”。元宵节放灯时,田登布告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来就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指统治者自己胡作非为,却不许老百姓有一点自由。(摘自《成语典故词典》)

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个成语。这成语出自一本书,叫《老学庵笔记》,是宋朝人陆游写的。这书上说,在宋朝,有个人叫田登,──“登”就是“登门拜访”“登山运动”的那个“登”。这田登做了个州官,就不许老百姓叫他的名字了,就连跟他那个“登”同音的字也不许说了,像“点灯”就不许说“点灯”,要改说“点火”。到了正月十五,老百姓要张灯结彩过灯节,这叫“放灯”。每到这时候,官府还得出一张告示,表示允许百姓的放灯活动。田登不许人说“登”这个音,这告示怎么写呢?他说:“本州按照惯例允许大家放火三天。”后来呢,就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话,意思是说统治者可以胡作非为,可不允许老百姓有一点点自由。(某中学初二年级成语故事介绍会记录)

(二)下面是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部分记录稿。请你给它加上标点符号,并划分段落。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轻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省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课外练习】

下面一篇短文,书面语色彩很重,请你完全用口语对同学讲述文章的内容。

祁黄羊的风格

春秋时期祁黄羊举贤一事,可谓一“举”而播美名于千古。据《吕氏春秋》记载,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祁答:“解狐可以。”晋平公惊讶了:“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答:“您问是谁可以当县令,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又问:“谁可以担任尉这种官职?”祁答:“祁午可以。”晋平公更为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答:“您是问的谁可以为尉,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晋平公听罢连声称善。起用此二人后,举国上下交口称颂。孔子闻知此事,更是赞赏不止:“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可谓公矣!”

祁黄羊宽怀可举仇人,坦荡敢举亲人,确因心中无邪。孔子“可谓公矣”的评定,是中肯的。有趣的是,此篇文章亦名《去私》。可见,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将用人须秉公去私的原则,如此鲜明地提了出来,这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两个对立的用人方法。看来,到底属何种方法,不在所用之人是否“沾亲”。倘出以公心,用亲亦非“任人唯亲”,如祁黄羊然。倘出以私心,用的即便不是亲人,也可能罹“任人唯亲”之网罗;终会因利害相关,气味相投或他种缘故,导致非亲亦变亲(亲信)的。此种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是亲不举”与“非亲不举”都不免失之偏颇,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核心还在公私二字上。心地光明,胸怀磊落,自荐尚可,举亲何能非难?人们可以相信,祁黄羊对所举仇人,是可以与之和衷共济的;对可举的亲人,是不会姑息纵容的。反之,心怀一己私利,无论怎样辩解所举“非亲非故”,亦难掩人耳目。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