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初中阅读 >> 人教八上教材 >> 正文 今天是:
R81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莲文化的魅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9
 

 

    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它有袅娜可爱的茎叶,有娇嫩雅致的花朵,有沁人心脾的清香;它的果实(莲子)和根(藕)都是食物中的佳品。从遥远的古代,莲在我国各地就被广泛种植,给祖国大地增添了清丽柔和的色调。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出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
   这次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来揭开莲文化之一隅吧!

 
   一、对莲的科学探究 

   课外请教专家、老师,或查找资料,从以下问题中选择一二,进行科学探究,展开交流。在此基础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1、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等;
   2、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
   3、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4、千年古莲发芽之谜;
   5、莲生长繁殖得特别快的原因。
   (另外,请你再想想,关于莲,还有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大家来赏荷

   全国不少地方都种植莲,还形成一些赏荷胜地。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班上组织起来前往赏莲。活动前每个同学可做一些准备(如关于莲的科学知识、此地的历史文化、与莲有关的诗文歌赋等),活动中可以考察当地民风民俗、举行关于莲的诗文朗诵比赛、文化活动等,活动后写一篇日记或游记。

    三、莲文化探胜

    就以下内容,班上同学各有侧重,课外查找、阅读有关资料,展开讨论。
   1、从你读过的有关莲的古今诗文中,可以看出莲通常被赋予哪些含义?在你看来,莲有哪些品质值得人们赞美?
   2、对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赞美,但现在也有人认为,如果对此强调得过分,就不能适应今天的时代,你的意见呢?
   【提示】在讨论前最好多读一些描写莲的诗文,要用心想想这些诗文的寓意,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佛教与莲花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体现在哪里?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四、编一首《采莲曲》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听到采莲女的歌声了,但是当你读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这些诗句时,难道不觉得那歌声仿佛含着莲的清香,飞过了多少个世纪,还在你的耳边缭绕吗?试发挥想像,为采莲姑娘们编一首《采莲曲》,最好有词有曲。然后唱给班上同学听听。

 
   参考资料

    一、荷花——花中仙子

    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最初细小如手指,称为莲鞭。莲鞭上有节,节再生鞭。节向下生须根,向上抽叶和花梗。夏天生长末期,莲鞭先端数节入土后膨大成藕,第二年春天萌生新株。夏天长叶开花。叶盾状或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色有淡红、淡紫和白色等,单瓣或复瓣。花谢后形成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性喜温暖湿润。原产中国,中部和南部浅水塘泊栽种较多。
   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污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诗作画的题材,是最优美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二、由莲而来的一项科技发明

   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植物分类研究的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威廉•巴特洛特及其领导的小组,通过电子显微镜对一万多种植物的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终于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莲花叶面上倒几滴胶水,胶水不会粘连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蜡晶体的叶子干干净净,这正是防水叶面的特点。这一现象引起巴特洛特的好奇心,并作出这样的假设:在防水性和抗污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经过努力,他发明了一项新技术,生产出表面完全防水并且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这是一项用途广泛的新技术,它使人们不再为建筑物顶部和表面的清洁问题发愁,也不必再为汽车、飞机和各种运输工具的清洁问题大伤脑筋。

 
   三、与莲有关的诗歌 

   1、古诗十九首(其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赠送)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西洲①曲(南朝乐府民歌)

    忆梅下②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③。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④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⑤。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⑥彻底红⑦。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⑧。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⑨。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

①〔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

②〔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

③〔鸦雏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鸦雏,小鸦。

④〔伯劳〕鸣禽,仲夏始鸣。

⑤〔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⑥〔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⑦〔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

⑧〔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⑨〔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此二句似倒装。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荡漾。一说这里把江称为海,“海水”即指江水。〔悠悠〕渺远。天海寥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 
10〔君〕指住在江北的爱人。

   3、《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摘录(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绝句漫兴(其七)(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5、采莲曲(朱湘)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三、莲文化举例

   1、我国著名的赏荷胜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是观赏荷花的季节,在神州大地上,有许多赏荷胜地,著名的有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湖南洞庭湖、扬州瘦西湖、河北白洋淀、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县白河镇等处。在这些地方,你都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领略到“红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2、莲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莲花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寺庙里通常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他身穿通肩大衣,手持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通往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引导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净土。
   在翻读佛经典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有的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做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3、两则谜语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文章录入:冰风烈焰    责任编辑:冰风烈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