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五册读本 >> 正文 今天是:
17 任继愈文化随笔两篇
作者:任继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0
 

 

    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加强,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文章说:“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相比较,中华民族的这一特点和优点是十分明显的。”中华民族的特点和优点是什么?

    作者对“伪书不伪”作了辩证分析,试列出作者的论证提纲。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统一的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体制。秦汉相承,只是汉朝统治手段比秦朝缓和,使大一统的封建政权得以稳定。秦汉开创了支配中国两千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此后,统一成为主流,被认为是正常的,分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中华民族是秦汉时形成的,在春秋战国以前,处在黄河流域的各族统称为华夏族,各族关系是松散的。

    秦始皇用行动统一了全国,在此以前要求统一的思想早已萌发。孔子看不惯当时政治秩序混乱的现象,向往周朝文王、武王的盛世,他要恢复以周天子为首的上下等级制度,希望国家政令统一于周天子。

    战国时期,周天子早已名存实亡,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过统一天下(当时的天下即指黄河流域中国本部)的方案。有了统一的政府,可以使货物自由流通,整治河道、兴修水利不再以邻国为排水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连年的战争。孟子、荀子都提出过统一天下的主张,只是条件不具备,这个理想未能实现。

    秦汉统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实际的利益,这些利益(民族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使中国成为东方强国,站到了世界强大国家的前列。中国人口第一次超过五千万是在汉朝,第二次超过五千万是在唐朝。今天中国人口过多,成为负担,古代地旷人稀,人口繁衍,是国力昌盛、生产力发达的标志。

    秦汉封建大一统的局面一直维持到鸦片战争,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加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民族的融合

    民族和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秦汉以后形成了中华民族,它既可以指生活在中国的各民族共同建造的国家,它又是在中国领域内汉、藏、蒙、维吾尔……等56个民族的总称。这种看法已被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

    中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汉朝就融合北方、南方各少数民族,纳入民族大家庭。比如汉武帝和北方匈奴族打过仗,他对居留在内地的匈奴族没有歧视,武帝老年把八岁的小儿子(汉昭帝)托付给三位大臣,委托他们保护幼主,安抚天下,三大臣中就有一位是匈奴人金日(是从养马的下级官吏提拔到中央一级的)。

    隋唐时期,皇族的血统有一半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如独孤氏、长孙氏)。北朝魏孝文帝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禁胡服、改汉姓,号召学习汉文典籍,这是少数民族主动向中原地区文化融合。10世纪,北方辽国(契丹族)皇帝要奉孔子为圣人。金朝对汉文化的接触比辽更多。元朝把孔庙修建到云南及边远地区。清朝(满族)也自称为炎黄后裔。秦汉以后,民族不断融合,两千年来使中华民族形成一种共同心理,共同的民族意识。这是一种极可珍贵的精神遗产。平时可能在民族内部有些小摩擦,一旦大敌当前,民族存亡危难关头,中华民族的同仇敌忾、团结对外的力量就会爆发出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争自由的行动就是明证。

    第二,文化思想的融合

    秦汉两朝统一全国,在统一政权管理下,全国范围内颁布了一系列统一措施,统一货币(如汉的五铢钱),统一计量单位(长度的尺,重量的斤、两,容量的斗、升),统一全国道路宽度(规定车轮轨距),统一文字(国家制定全国通用的方块汉字),统一伦理道德规范(忠孝、三纲原则)。特别是后两项的统一(文字统一和道德规范统一)成为后来历代政权长期统一的有效保证,汉字和伦理道德规范直到今天还是海内外中华民族的主要凝聚因素。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隔阻,如果不是靠文化思想和文字为联系纽带,中国不知道将要分裂成多少个独立小朝廷。

    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从来不采取盲目排斥,而是有选择地吸收、改造,使之为我所用。势力最大的佛教传入中国,被中华文化所吸收,使它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化,使它沿着中华文化发展的道路发展。秦汉到清末,改变了若干次王朝统治者,但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随着王朝政权更替而中断,没有随着政权转移而改变方向。相反,倒是朝中华民族的既定方向前进。中间也遇到不少艰难险阻,甚至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但是终于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困难,改正了错误,继续前进了。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相比较,中华民族的这一特点和优点是十分明显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每一个成员应感到自豪。

                   选自《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伪书”并不全伪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作者原注:据沈兼士先生讲,甲骨片刚发现时,收藏家潘祖荫喜收集甲骨拓片,琉璃厂书商竟在烤制烧饼的背面拓出纹理冒充甲骨拓片。这是我当年在沈先生文字学课堂亲自听到的掌故;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如汉初以黄帝命名的书〔如汉初以黄帝命名的书〕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等。);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大乘空宗典籍,道教典籍)。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点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泾渭杂流,龙蛇并进〕晋代名僧道安语。”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作者可能是某一人或某一流派),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二十七章)。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弃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

    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时行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选自《群言》1991年第6期。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