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美教散文   积累感悟
作者:刘晓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2

美教散文   积累感悟

南京四中   刘晓燕

散文,是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文章。它语言精美,情韵优雅,布局巧妙,内涵丰厚,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丰富学生语言,熏陶学生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文体。仅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三十篇课文中散文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大致有如下篇目:《蝉》、《贝壳》、《紫藤萝瀑布》、《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春》、《济南的冬天》、《夏感》、《风筝》、《散步》、《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这些文章除《风筝》、《散步》两篇散文以叙事为主外,其余均可归入抒情散文类。进一步从写法上细分,又可分为写景抒情类,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名篇佳作;状物抒情类,如《蝉》、《贝壳》、《紫藤萝瀑布》等精美短篇。

余老师在《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指出,散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有:

1、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教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2、教学散文文体基础知识,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3、朗读吟诵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体验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4、背读一定数量的文章语段,积累优美散文中名言佳句,提高文学素养。

5、指导学生从构思炼意、选材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形式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散文作品进行赏析,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6、学习从感知与领会、理解与阐释、辨析与品味、引申与联想、对照与比较、质疑与评价等不同的角度阅读散文作品。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散文教学的要求不宜过高,更多的应从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重在让学生在感受、积累中品味美的语言进而学用美的语言,陶冶情性,深化热爱语文的感情。也就是说,在教学散文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还要让学生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即在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中领悟散文的丰富内涵。

上述这些美文怎样才能达到“美教”的目的呢?

余老师指出,“美教”可以从如下八个角度处理课文,即:朗读的角度、积累的角度、语言的角度、模式学用的角度、发现的角度、思维训练的角度、阅读技能的角度和情感的角度。

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散文教学的难点始终在于如何引领学生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像,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七年级的散文教学该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想,我们不妨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标题,感知主要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简析标题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文章中心。余老师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安排的第一个阅读活动是:“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教师指导学生“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解读,让学生在体味课文的味道中把握文意。在学生纷纷发言后老师又让学生论述“还是散步好”,余老师这样讲述:

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这个教学活动又把学生思维聚集在作者拟题的用意上,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感受了拟题的艺术,而且进一步体味到课文的意境,真正收到了“侧面入手,正面解读”之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文意的一把钥匙,即可以通过抓标题,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为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你将分几个方面讲?你准备重点讲哪个精彩的片段?”由此,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找出要讲的几个方面和精彩片段,最后进行复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实际教学的效果来看,也是很不错的。

二、理线索,理清行文思路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余老师很注意从“线索”的角度来欣赏散文,“一线串珠”是他常用的教学术语。

如《云南的歌会》第一教学板块末尾,学生就“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这一话题自由发言后,余老师讲述:

“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第二……”

这个教学活动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诵读课文、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体会手法,而是用“特色概说”这一精当的主问题引导学生粗略感受课文鲜明的特色,既简洁又新颖。《云南的歌会》第二教学板块“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末,余老师讲述:

   “ ……美在有线有珠,叫做一线串珠,线是唱歌,它串起了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这一段的主线是唱歌,串起了很多生活中漂亮的细节,这就叫有线有珠、一线串珠,就像闪亮的珍珠,用一条线索把它串联起来,文章的结构就很紧凑了。”

这里,余老师再次提到了散文“线索”的问题,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在“美点欣赏”这一高层次的实践活动中再认识“一线串珠”的美,前呼后应的设计也让教学活动呈现出回环往复之美。

三、   品语言,感受语言精妙

散文的语言大多富于情韵,优美生动,品味语言就是分析和鉴赏这些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精妙,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文就要“美教”,就是要从“朗读的角度、积累的角度、语言的角度、模式学用的角度、发现的角度、情感的角度、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 余老师语),带领学生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

1、比较品味法

 我在上《金色花》时,引导学生品味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两个句子时,让学生通过句式的变换、标点的变换体会原作的精妙。先引导学生变换句式: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然后细细读一读。再和原句比较着读,学生领悟到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这些改后的句子无法体现。此时,我紧接着问道:如果语序不变,将原文第一句句末的问号改为感叹号(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将原文的第二句句末的句号改为感叹号(我不告诉你,妈妈!),好不好?充分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意识到不能换:原文第一句重在问,而改后重在责怪,这里的坏孩子不应是真的坏孩子,妈妈只是嗔怪。原文第二句改为感叹号,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让妈妈知道呢?她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曾做过的事,自以为得意:但又希望妈妈明白自己曾做过的事——那是自己的杰作。改为感叹句后,就变成绝对不想让妈妈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语言品味.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形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

2、变“形”朗读法

“课文变形”式朗读法是余老师首先提出的,他指出“教师应别出心裁分析课文,或将课文材料进行变形,或将课文材料进行组合,或讲课文内容进行浓缩,设计能让学生集体参加的充满文趣的表演式朗读活动。”我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就学习了余老师的变“形”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下面的文字: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这样把散文中的一段或几段变形成诗行的形式,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接着,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变形、加工文章另外的文字内容,并进行朗读。这种变形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牵动着学生深层次地进入课文,让他们从心中来聆听、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音韵美。

这里所说的“形”还可以指人称的变化。如《风筝》学习过程中,我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相关段落:用第一人称“我”朗读文中描写小兄弟的语句,文中出现的表示“我”、“小兄弟”的相关词语,朗读时一律换成”“哥哥 换人称朗读如下:

我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我自己买不起,哥哥又不许放,我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我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我高兴得跳跃。我的这些,在哥哥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再如:

哥哥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我是都敌不过哥哥的,他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只留我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学生一下子被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文中我的蛮横,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已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这一设计,激活了文本内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语言的情境,让学生和“我”、小兄弟进行了贴心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3、生活体验法

 我在上《春》一课时,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品味语言,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首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为什么说是“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呢?(学生语塞)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有什么感觉?

生:前天肚子有点不舒服。妈妈就用手轻轻揉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师:如果有人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可以吗?

(坚决地)不行。因为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

师: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尤其强调了“轻轻的抚摸”处)

   由于学生熟练地套用空话,过于僵化地搬用语言赏析题的答题样式,回答时泛泛而谈。此时我们便要当机立断,大胆采取追问,立足文本,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由假懂变成了真懂.从而感性地认识了散文语言的美点,获得了言语的智慧。

4、课文集美法

   “课文集美法”也是余老师的创意。所谓课文集美,就是以语言学习为重头戏,咀英撷华,将课文中美好的精华的语言材料集聚起来。如他对《紫藤萝瀑布》一文“课文集美”的设计:

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我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在教学《观舞记》时学习了“课文集美”的创意,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课文中美好的语言材料进行细致的整合,集成了如下描写演出的美段:

一个难忘的夜晚 ,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到趣、美、乐,学到更多语言的精华,收获多多。

 四、析手法,领会写作技巧

余老师很注重对散文表现手法的欣赏,他将“托物言志”手法按其类别与特点细分为如下十类:

对物抒情   托物寄意    写物喻人    借物言情    写物忆趣

咏物明理   物我交融    即物抒怀    运用象征   演绎内涵

有了这样细致、深入的解读,美文才能美教,散文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更大的教学效益。如余老师教学《荷叶 母亲》,在第一版块他设计了“术语点评”环节,在学生充分活动,对文章写作手法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他投影了如下内容:

  以物喻人   写物抒情        融情于景    一线串珠

  开门见山   卒章显旨       巧妙穿插     生动照应

他特别对“一线串珠”这样一个雅词进行了解说:“红莲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的心情变化与起落也是文章的线索,这就是一线串珠。”这样的点拨简洁、洗练,省却了诸多的繁文缛节,而且语文的情味浓郁,给人以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传统的讲析式教学淡化了美文的色彩,瓦解了美文的生命。”(余老师语)如果我们能像余老师那样,精心研读美文,精心设计教学,学生就能渐渐抓住阅读散文的关键,学生也会渐渐了解、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阅读散文将会更深入,进而达到“从感知与领会、理解与阐释、辨析与品味、引申与联想、对照与比较、质疑与评价等不同的角度阅读散文作品”的高层次境界。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