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乐府民歌四首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2 |
饮马长城窟行
选自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又名《饮马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远道不可思〕这是句反话,意思是人在远方,相思徒劳无益,所以“不可思”。
〔宿昔〕昨夜。
〔展转〕他乡作客的人行踪不定。也有人认为是反复的意思,指自己反复思量。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无叶的枯桑也能感觉到风的吹动,海水虽然不冻,也能知道天气的寒冷。言外之意,难道我不知道自己的相思之苦吗?这是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媚〕爱悦。
〔谁肯相为言〕有谁肯为我捎封信呢?言,问讯。又译作“谁肯来安慰一些我呢”也通。
〔双鲤鱼〕放书信的函,用两块木板做成,一底一盖,刻成鱼的形状。
〔烹鲤鱼〕指打开书函,这样说是为了用语生动。〔尺素书〕即书简。素,生绢,古人在上面写字。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坐在脚后跟上。如果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了。
〔上言〕前边说。“下言”就是后边说。
十五从军征
选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又名《紫骝马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阿谁〕谁。阿,语助词,无义。
〔松柏冢累累〕坟墓很多。冢,坟墓。累累,一个接一个。
〔狗窦〕为狗进出而开的墙洞。
〔雉〕野鸡。
〔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长的叫旅生。
〔饴〕送给。
平陵东
选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平陵,汉朝长安西北70里,原为汉昭帝葬处,后为地名。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松柏桐〕都是陵墓上种的树,借代坟地。
〔劫义公〕劫持义公。 谁劫的?“不知何人”,故意不明说;下面“在高堂下”“顾见追吏”,就点明了。义公,姓义的人,或好人。
〔在高堂下〕在官府的高堂之下。“在”,根据上下文的句式,似乎是传抄过程中多出来的字,可去掉。
〔恻〕悲伤。
〔漉(lù)〕液体流出。
子夜四时歌(其一)
选自《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简称《四时歌》,又称《吴声四时歌》。这里选的是一首秋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这些诗歌均是乐府民歌,前三首作于汉代,第四首诗则作于南北朝时期。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以及男女之间的爱与恨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饮马长城窟行》写的是妇人思念外出不归的丈夫,诗中细致地描写了妇人苦楚的心情和迫切的盼望。《十五从军征》叙述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通过中途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面,揭露了兵役制度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平陵东》则是无辜受害者的悲愤控诉:官吏贪暴,欺压良民,甚至以劫持手段残害好人。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为代表。所选《子夜四时歌》是一首秋歌,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真实再现了江南女子的相思之情,风格哀怨缠绵。
|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上一篇文章: 6 读《山海经》(其一) 下一篇文章: 8 唐诗四首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